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4)


    五、地理信息系统在研究中的应用。
        运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的论著逐渐増多。路伟东《GIS支持下的小人口基数小概率历史事件研究——以清代回族进士规模与空间分布为例》(《回族研究》2014年第2期)用GIS手段绘制了清代回族进士空间分布等级符号化地图和标准差椭圆地图,生成一个较长时段内相对稳定的事件发生率,从而实现回族进士这种小概率历史人口事件空间可视化问题的探讨。韩昭庆《清中叶至民国玉米种植与贵州石漠化变迁的关系》(《复旦学报》2015年第4期)借助ArcGIS的运用,探讨贵州玉米种植随着时间推移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复原贵州自明末以来文献中记载的石漠化分布情况。相关研究还有石涛《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早期道路模拟研究——以垣曲盆地为例》(《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4期)、左晓明和王新伟《延边地区渤海国聚落址现状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15年第3期)、路伟东《GIS支撑下的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规律分析——以1776至1953年陕甘地区人口为例》(《历史地理》第30辑)等。
    六、展望。
        总体来看,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层次得到深化,呈现向上的势头,但在若干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的学科,本身具有交叉属性,要求研究者同时具备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素养。近年以来,同时具备文献处理和方法设计能力的论著呈现增加趋势,比如杨煜达、韩健夫《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甄别方法研究——以西北千年旱灾序列为例》(《历史地理》第30辑)详细地制定了研究方法:“首先对研究时段内涉及研究区域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时间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资料是否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并根据资料系统内部的变化情况,划分不同的时段。其次将研究区域按照自然地理要素、政区和资料的情况,划定一定数量的站点,进行分级和识别……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各站点的资料保有情况进行评估。再设计分阶段的旱灾等级评定方法,按照一定的概率密度来筛选评定要素……最后,按照需要的概率密度,识别研究区域内的极端旱灾事件。”这种方法尽可能地避免了史料不均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利用网格法等方法的研究明显增多。但还要看到,一些研究者在进行跨时代或跨地域的数据分析时,对文献史料本身并不加以甄别、讨论与处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史料数量是不同的,秦汉时期与明清时期相比,边远地区与首都,其数量必然相差悬殊,这将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产生影响。
    2研究时段的分布不均。由于研究的深入,新材料大量披露,秦汉时期和清代民国的论著数量明显增多。相形之下,中古时期研究相对冷落,这就促使历史地理学者一方面深挖史料,依靠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寻求建构中古时期史料数据处理的方法,以改变数据化研究时段多在一头一尾或长时段的局面。
    3全球视野。当前,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城市化、国际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理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学应进一步发挥“有用于世”的精神,关注学术发展大势与热点,准确把握本学科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同时,对外国历史地理亦应重点关注。以往学界较为忽视外国历史地理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亦有可能成为以后学科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近年的成果主要有韩周敬《越南阮惠西山国政区地理初探(1789—1792年)》(《历史地理》第30辑)、魏超《越南丁、前黎二朝政区建构模式初探》(《历史地理》第32辑)、王献华《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作为地理概念的“苏美尔”》(《四川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等,数量比较稀少。学界可以考虑通过组织专人撰写各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翻译重要专著与工具书等方式促进外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年来处于稳定发展中,并在若干领域取得了进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意历史学与地理学学科方法的交叉,各分支学科与相应学科的交叉与融汇,更好地体现出同时具备“时空”观念的学科特点,做出本学科应有的学术贡献。
      (本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