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书评、读后感、史料 >

志与业:人生无处不青山


    【内容提要】“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唐朝诗人李白提出的科学命题,是优良传统思想。关于如何成材、如何有所作为、如何有所成就,在今天的条件下,仍然值得思考。有几个基本方面需要做好,那就是人贵有志、志贵有恒、立体思维、注重实干。而在立体思维中也有几个基本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会大有裨益。即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历史思维,以史为鉴;自强思维,做好自我;礼让思维,利人利己;补偿思维,立功补过。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凯歌行进,时代呼唤人才,事业造就人才,我们应该满怀信心,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发挥才华,攻坚克难,有所作为,实现美好的愿景。
    【关键词】人贵有志;志贵有恒;立体思维;注重实干 
     
    “天生我材必有用”,语出李白诗《将进酒》。诗人“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诗中虽然交织失望和愤激,但“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精彩诗句,提出了一个科学命题,一个响亮口号,一个自信宣言,表达了大诗人李白的底气、志气、豪气,也表达了历代众多志士仁人的信念与心声。千百年来这个励志佳句,连同在李白之前战国时孟子说的“人皆可为尧舜”,李白之后北宋汪洙《神童诗》中畅言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励志名言,其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精神,激励了无数人立志成才,奋发图强,创业创新,走向成功,部分人脱颖而出,成就卓越而流芳百世。
          毫无疑问,“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客观科学的命题,正确反映了社会现实。只是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机遇不同、个人奋斗的程度不同等因素,导致每个人成才、作为、成就有差别,甚至是很大的差别,有的是英雄豪杰,雄才大略,功勋卓著;有的是普通劳工,一技之能,辛勤劳作,默默无闻。然而,英雄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英雄,人类的生活需要合力创造,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共同推进。正是众多英雄豪杰和广大普通劳工的共同作为,促进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早期),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在苦难中生活,在困惑中前行,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今天,在我们神州大地上,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时代为全体中华儿女提供了成才、作为的平台,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每个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今天重温“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优良传统思想,用新的视角探讨成才、作为、成功的规律,以期获得新的启迪。
          按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那么,在既定的条件下,如何把握好哪几个环节呢?
    第一,人贵有志,志存高远。
    人的志向,或者叫理想、梦想,是生命的灵魂,生活的指针,自信的基石,意志的支柱,力量的源泉,不可或缺。人若无志,难免随波逐流,缺乏精气神,过一天算一天,无所作为。人若有志,生活的内涵就会呈现生命的律动和进步的亮色,日积月累,臻于成功。
          中华民族自古强调立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立志,就是确立奋斗目标。办小事,立小志,办大事,立大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爱岗敬业,这是我们正在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览群书,学而不厌,“读《易》,韦编三绝” ,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境界。他编书兴学,“有教无类” ,劳碌奔波,“不知老之将至” ,最后成为“圣人”。《左传》提倡士人应当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屈原,身被放逐,忠心不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创作了《离骚》《天问》等名篇,并以身殉国,成为爱国主义典范。晚年也有立大志者,如曹操。他50多岁时赋诗放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其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自强不息,气概豪迈,表达了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心态,千古传诵。 唐代大诗人杜甫,立志在政治方面做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作诗方面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超迈群伦,成为“诗圣”。宋朝名臣范仲淹,青年时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又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文人典范。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言简意赅,气象宏大,成为志士仁人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坐标。元代诗人画家王冕作诗《墨梅》述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自己远离流俗、独善其身的高洁追求。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十二岁时赋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生动写照,更是表达了作者日后的人生追求。 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因销毁鸦片、抗击英军受到投降派排挤,被贬新疆,他慷慨赋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自己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雄心不减。1894年孙中山发起成立兴中会,“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宗旨是“振兴中华”,表达的是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使中国富强振兴的宏图大志。毛泽东少年时,父亲要求他弃学从商,但他说服父亲改变决定,同意他外出读书。临别前他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足见他年少即志存高远。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组织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先锋战士的崇高志向和远大目标。等等这些,不胜枚举。总之,无数英杰的志向和业绩,组成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空,光耀千古。
          我们再看世界上工人阶级杰出代表的志向。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在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正因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这样的志向,所以他才能呕心沥血,克服困苦,用毕生精力写作出《资本论》等鸿篇巨制,创立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武器。高尔基青年时在诗中宣言:“我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不妥协!”他立志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呼唤工人阶级革命的到来。他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鼓舞人民创造新世纪,建设新生活,成为苏联文豪,同时也是世界伟大作家。许多人看过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主人公保尔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崇高的志向,把普通一兵锻造成杰出的“钢铁战士”,革命者的楷模!他所产生的巨大能量鼓舞先锋队伍高歌猛进,创造辉煌。
    第二,志贵有恒,一往无前。
    在人生征途中,无论是学习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手艺,攻克一门技术,攻读一个学位,还是办成一件事情,完成一项课题,创办一个企业,实现一个愿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径情直遂的,可能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有很多关隘需要攻克,要吃苦,要受累,要付出代价,甚至很大的代价。在成功前要经受困难、挫折或失败的考验,需要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做到别人打不倒;在小有成功后要接受胜利和赞扬的考验,保持谦虚谨慎,不可器小易盈,做到自己不能倒。
          中国有句古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即是说创业之初,很多人热情高,有积极性,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还有一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揭示这类现象,出发时人很多,但是陆续有人落伍,相当多的人在快要到达终点时止步了,停顿了,退场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令人遗憾。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为何如此?首先是旧社会剥削制度造成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固然不乏布衣卿相、草根将帅,但是被剥削制度和压迫体制压抑、埋没与摧残的人才成千上万,难以数计。其次,作为人才个体,在前进途中遇到困难,遇到各种考验,有的抗不住压力必然失败;有的因小胜而骄傲,经不住诱惑的考验,路走歪了,自己绊倒了自己。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平静安稳,知足常乐。无疑,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生选择。人在艰难时,前一种考验比较多,在顺利时,后一种考验比较多。后一种考验可能更严峻。远的不讲,就拿改革开放40多年的情况来看,有的人善于经营,迅速致富,但是少量人致富后头脑发热,把持不住,违规犯法,受到查处,未能善终;有的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不乏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可时间一久,逐渐放松了自律,私欲膨胀,被人“围猎”,走向贪腐,下场凄凉。昨天是座上宾,今天成阶下囚。正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多少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令人扼腕叹息。历史规律告诉人们,要成就事业,利己利国利民,实现美好愿景,必须志贵有恒,一往无前。“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既要警惕外界,同时严防自身。既不要遇到挫折就“躺平”,也不要小有成就便骄奢。格局要大些,站位要高些,慎独慎微,行稳致远。任正非之所以能从负债200万、无工作、无资产、无房屋的人生低谷走出来,成为杰出企业家,受世人敬重,华为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世界500强,5G技术领先全球,就在于任正非和他的团队胸怀“中华有为”大志,志存高远,大志有恒,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常怀忧患,常保警醒。当然,时代在前进,竞争在发展,不可能一劳永逸。考验没有终结,精神就不能懈怠。   
          第三,立体思维,畅通思路。  
          立体思维就是多角度思维,不能限于平面,不要一根筋、一点论,作茧自缚,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而是要畅通思路,寻找生机,冲破困局,发展崛起。立体思维有多种,下面就几个基本项谈谈笔者的认知。
    1、辩证思维,一分为二。
          辩证思维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有着悠久的历史。要求人们凡事都要看到它的两面性: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优长的一面,短缺的一面;暂时的一面,长远的一面,等等,经过比较分析,然后作出正确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是辩证思维的一类。2000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了祸福相倚、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我国古代有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给人启迪。话说边塞有位老人,某天家中走失了一匹马,大家怕他悲伤都来安慰他,但是老人说:“怎知道这不是福运?”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一匹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祝贺他。老人又说:“怎知道这不是祸端?”果然,他的儿子因喜欢骑这匹骏马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又来慰问他,老人却说:“这未必不是福运。”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健壮的男子都得参战,战争惨烈,九死一生。他的儿子因腿折未参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 边塞老人因为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所以他能处之泰然,得失不惊,心态平和。此典故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反映了事物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在困难时看到光明,保持信心,毛泽东写作的《论持久战》是光辉范例。当年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扬言“三个月征服中国”,一时很多人悲观,流行“亡国论”。也有人宣传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由于日本是小国,中国是大国;日本是退步的,中国是进步的;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所以中国不会亡国;又由于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不可能速胜。战争必定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毛泽东的预见英明正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正是在毛泽东人民战争和持久战思想指导下,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最后夺取了抗战胜利。
    人们在成才路上、创业途中,以致在日常生活里,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打乱秩序,乱你阵脚,出现压力与考验。这时就需要“冷处理”,辩证思维,两分法,想得开,看得透,有定力,顶得住,切不可灰心丧气,轻言放弃。人往往处于这种境地: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有办法你没有找到;不是无路可走,而是有路走你没有发现。正如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经验证明,形势的好转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哪见彩虹”?“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名言很智慧,常记在心开思路、增信心、添能量。
    2、历史思维,以史为鉴。
          古代思想家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的成才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经种种历练,方成大器。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路。遇上困境和挫折不妥协,以史为鉴,励志发愤,勇于吃苦,司马迁是一个杰出的榜样。他因为大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兵败而降讲了几句辨析的话,被定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司马迁因家境平平无钱赎罪,亲朋好友又无力相助,他可以选择慕义而死,保全名节,但是,父亲叮嘱著述的史书未成,功名未立,这一死轻如鸿毛,与蝼蚁何异?怎么办?濒临绝境的司马迁,痛苦万分。然而,他是研究历史的,此时想到:历史上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蜀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苦难催人奋进,苦难也可能成就人。历史思维帮他打开了思路。他决定向命运挑战,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司马迁毅然选择接受天下人所耻笑的宫刑而赎身死,求得生存,虽然屈辱,但能争取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完成那个属于他作为太史公的使命。他的付出取得了成功。他呕心沥血完成的巨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中国史学界树立了一座丰碑,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思维,以史为鉴,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不重走前人走错了的路,不重做前人做错了的事,不在前人跌倒的地方再去跌倒,更不在同一个地方多次跌倒。要在前人困厄的地方开新局,创新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法,创造前人没有达到的记录。学习历史,不是限于记住历史事件,而是还要熟悉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演变的结局、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增长智慧,温故知新,超迈前人。1944年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组织学习郭沫若发表的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要求革命人民不要重犯李自成“打江山十八年,坐江山四十二天”的错误。1949年3月党中央进京前夕,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准备进京“赶考”,为共产党人敲响了警钟,做到了未雨绸缪,保证了革命的顺利成功。
    3、自强思维,做好自我。
    日常工作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你觉得比自己差的人得到了提拔,自己却原地不动,感到不公平;你觉得成果和科研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评上了高一级职称,自己却落选,感到不公平;竞聘某个岗位,你觉得聘上了的人条件不如自己,感叹缺乏伯乐,因而郁郁寡欢。不能说你的判断都有偏见,也不否认有时确实存在不公正现象,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要承认每个人的条件和能力是有差别的,机遇也是不同的,事物是发展的,因此不必过于计较一时得失,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暂时的被冷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放弃努力,沉溺于抱怨之中,停顿了自强之路。
          有一个渔夫和青年的故事,给人启迪。说的是一位渔夫看见一位青年在海滩上徘徊良久,步履沉重,似有轻生之念。渔夫走上前,关切地询问青年有何心事,看看我能否帮帮你。青年说他怀才不遇,被人轻视,倍受冷落,待遇很低,深感不公,痛不欲生。渔夫说:请你捡起一粒沙子。青年照办了。渔夫叫他把这粒沙子丢到沙滩上再捡起来。青年把沙子扔到了沙滩上,但是无法找到那粒沙子。渔夫于是将一颗珍珠给了他,叫他扔下去再捡起来。青年很轻松地做到了。当他把珍珠还给渔夫时,渔夫说:不要埋怨别人,自己先做一颗珍珠吧!青年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向渔夫深深鞠躬,道谢过后,迅速转身,健步向岸上走去,决定先做好自我,用过硬的业绩说话。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实行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源的时代,真正有特长、有才华者是不会被社会冷落的,人才可以流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有时挪动一下会带来意外的好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即使一时被冷落,可以激励自己愈挫愈奋,扬长避短,提升能力,终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新的岗位上创造辉煌。我们希望社会重用人才,同时也希望每个人自用其才。即使组织上暂时没有发现自己、重用自己,就应该自己用自己。即使暂时条件差一点,住房小一点,在小房子里未必不能写出大文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六平米的卧室兼工作室里,求证了数论难题“1+1=2”,演算的稿纸堆积了几麻袋,最后摘得了数论王冠上的明珠。人生之路犹如马拉松竞赛,暂时落后不等于永远落后,可以弯道超车,可以后来居上,贵在坚持,有定力,有耐力。
    3、礼让思维,利人利己。
    人生路上,有时免不了与人发生一些名利冲突,能否处理好这些冲突,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有“将相和”故事,感人至深。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屡立战功,被封为上卿,后来蔺相如因为有完璧归赵、渑池会上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两大功劳,也被封为上卿,地位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开始躲避廉颇,不同他碰面。蔺相如的部下很不理解,感到没面子,请求离开蔺相如。蔺相如淡定地问身边人:“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答:“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接着说:“秦王威焰万丈,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我为何要回避他呢?因为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若是相斗,就如同两只猛虎争斗,势必不能同时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所以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抛在脑后啊!”众人听罢,由衷悦服。蔺相如的这番话不久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幡然醒悟,非常感动,也很羞愧。他于是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去谢罪,诚恳地说:“我真糊涂,差点误了国家大事。想不到您的胸怀这么宽广啊!”两人从此誓同生死,成为刎颈之交,并为赵国继续赢得了一段和平发展时期。“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
    到了清代,有个“六尺巷”精神也值得称道。讲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老家住宅旁有块空地,三尺宽,与邻居吴氏家共用。后来因吴家扩建房屋,占用了空地,张家不服,其家人修书一封送达京城,希望做朝廷高官的张英出面干预一下。但是张英没有为自家人说话,仅在原信上批了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并将信寄回。张英家人收到信后不再计较了,并撤让三尺。邻居吴氏家听说了张英的四句诗,深为感动,也做出让步,后退三尺,退回原址,遂成了六尺巷 。“六尺巷”精神就是讲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化干戈为玉帛”,利人利己。这个传统相沿成习,如今安徽桐城人遇到邻里纠纷,大家习惯讲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安相处。因此,当与他人发生名利冲突时,大者依法维权,小者礼让为先,利人利己,和谐发展。
    5、补偿思维,立功补过。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一帆风顺,不出差错,不折腾,平安实现愿景。但是,上帝并没有给人们顺达之命。由于种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原因,使人做错事、走错路,造成损失,带来羞愧,甚至耻辱。有时损失和耻辱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纯粹是外界带来的,但无法抗拒,只得承受。当命运中出现了这种情况时,不要灰心气馁,破罐破摔,自暴自弃,最好的办法是补偿思维,立功补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就是一个著名的范例。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得意之时的勾践却忽视了潜在的危险,踌躇满志,铸成“王者之剑”,欲灭吴国而后快。不想,夫差先下手了,其大将伍子胥已率兵渡江,大兵压境。勾践战败,伤心至极。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勾践接受了谋臣范蠡的建议,降吴为奴。亡国之君勾践从此为吴王夫差养马、拉车、当奴仆,受尽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勾践的谨言慎行,使得吴王渐渐放松了警惕。三年后勾践和范蠡终于赢得转机,被夫差准予回越国。回国后勾践不忘初心,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经过十几年的生聚和训练,越国终于由弱变强。勾践举兵进攻吴国,经过几年的激烈较量,最后吴王兵败,羞愧自杀。勾践和越国得以报仇雪恨,洗刷了亡国之耻。
          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和“贞观之治”,也可看成补偿思维的典型事例。唐高祖武德九年之际(公元626年),身为高祖李渊次子的秦王李世民,陷入皇权争夺的漩涡,他面临艰难的抉择:如果不先下手发动政变,自己可能被皇太子李建成杀害;如果发动政变,必然会背负不忠不孝、谋逆篡权的恶名,遭受世人和史官的谴责。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在都城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杀死了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然后逼父亲高祖李渊退位,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接任皇帝,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虽然当上了贞观皇帝,却将儒家的传统、纲常、法律、伦理道德全部颠覆了,让世人瞠目。面对来自内心、道德和舆论多个方面的压力,怎么办?《论语》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既然历史逼自己走到了这一步,无法改变历史,那就改变现实和未来!李世民选择了补偿思维,将功补过。他努力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越自己的父亲高祖李渊。他如同临深履薄,小心翼翼,殚精竭虑,处理好内政外交,做到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厉行节约,以身作则;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平定外患,稳固边疆等善治,使得社会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政通人和、风俗淳厚的局面 ,创造了盛世“贞观之治”,从而将功补过,青史留名。当然,促使李世民成功的不仅仅是补偿思维,历史思维也起了作用。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苛剥百姓,暴政而亡,也为李世民提供了殷鉴。
    第四,注重实干,善做善成。
    在日常生活中,下决心干一件事,或者表态做一件事,并不困难,但真正做起来,做到底,做成功,并不容易。实干需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参与了大的项目,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二文都形象地论证了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道理。《荀子•劝学》还提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认为金石可镂,主张做事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细微的努力,日积月累,久久为功,量变引起质变,终将实现梦想。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孙思邈写《千金方》花了70年,曹雪芹写《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 ,付出了毕生的辛劳。这些名人的事迹和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古人讲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人们因有惰性容易把今天该办的事情拖到明天或后天、后后天去做,影响效率,误人误己。对此,明代人钱鹤滩写了《明日歌》告诫世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切不可让宝贵的时光在等待中耗过。 
         注重实干的道理不难理解,但是,除了用心专一、锲而不舍之外,“善做善成”是否有其他诀窍呢?当然有的,前人做了一些总结,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不少。例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熟能生巧,巧能生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满招损,谦受益”;“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兼听则明,集思广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镰不误砍柴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笨鸟先飞早入林”;“失败乃成功之母”;“细节决定成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等。然而,习近平讲的“三严三实”则是新时代人生经验的结晶,是浓缩的精华,是顶好的成功诀窍。即:“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严实”二字,揭示了做人做事成功诀窍的精髓。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给大家阐释了奋斗的真谛,指明了成功的路径,展示了光明的前景。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宣示我们国家进入了急需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成就人才、人才不乏用武之地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为公民成才创造条件,为方便人们求学深造、在职深造、出国留学、研修交流、自学成才、就业、创业提供了多种途径。1000多年前,李白虽然政治上受排挤,不被重用,但他自用其才,切实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创造了唐诗的高峰,成为“诗仙”。我们今天的时代远远胜于李白生活的时代,因为我们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先进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有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有“地球村”的平台和空间,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今天的中国,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树立信心,努力成才,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发挥才华,攻坚克难,有所作为,有所奉献,实现人生价值。这既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