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2)


    当然,作为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环境通史,该书在参考和引用大量国外研究特别是“新清史”学者著作的同时,也携带了这些著作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问题,这突出体现为套用西方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来理解中国历史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书中认为中国历代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屯田政策是为了从生态基础上把土著民族的生活环境改造成汉人的农田,从而“文化”这些“蛮夷”,彻底消除他们的威胁;汉民族则和欧洲人殖民美洲一样,通过农业扩张来消灭土著民族。书中还对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个别土著民族在游耕之后补种植被的行为进行了过度阐释,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土著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汉人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事实上,汉人在与土著民族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向这些民族学习生产和生活经验,变化的不仅是土著民族,也包括汉人,这种互动的结果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或陈垣先生所说的“华化”,而远远不同于欧洲人曾经对美洲印第安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和血腥殖民。而且,土著民族的游耕式农业相较于汉族先进的定居农业,其资源损耗的程度是相当大的,其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所面临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压力还不够大而已。对“新清史”问题及其影响,国内已有很多专业的研究,在此本无需赘语。只是由于环境史正在成为美国“新清史”的新研究趋势,我们才需要特别对其加以关注。如果我们将“新清史”与近代日本的东洋史学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通过一些学者来提出和散布各种破坏中国民族团结的学术观点,恶意夸大汉族与中国其他民族间的差异和冲突,以学术为名而行意识形态之实。对于这类观点,相信中国读者一定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我们当然绝不能低估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状况,也不能忽视一些盲目推崇所谓科学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做法,但正如该书中所说的,我们同样也需要把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中国放到数千年的环境演变和从旧能源体制向新能源体制转变的具体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脱离这些具体的国情、世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片面地主张环保激进主义而不是理性的环保思想,就可能落入一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陷阱,把环境议题变成所谓自由、民主和人权之后又一个扼杀后发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新武器。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