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概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28 《史学理论研究》 李红岩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核心主题是揭示中国历史奥秘,阐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结果,但具有本土的学术根脉与源流,是对晚清新史学的超越与扬弃。走向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基本脉络。它与中国革命史息息相关,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血脉相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紧紧相连,以“中国社会性质”为话语之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术形态,以“史论结合”为基本方法,表现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一致。它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的结合,第一次让中国历史显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性,前所未有地探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极大地丰富、深化了历史认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为中国史学引入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研究方法。 关 键 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思想 半殖民地半封建 唯物史观 一、三个时期与三个样态 中国产生马克思主义史学,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截至2014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90多年的历程。大体说来,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又有鲜明的形态性特征,构成三大样态。 (1)1919年至1949年是第一个时期,亦即第一阶段与第一样态。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形成、巩固,取得巨大成就并开始取得话语主导权的阶段,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相适应,交了一份优异答卷。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时间,应上推到1919年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致。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直接催生了它的诞生。其历史与逻辑起点,是中国社会性质。其后,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史大论战中正式形成。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主题,是阐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其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关系。由此出发,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将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广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东方社会理论应用于历史研究,彻底改变了历史论证的所有传统方式,使得整个中国史学的话语系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形成了基本队伍以及基本框架、基本议题与基本特色,将近代以来的各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甩在了后面。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取得史学领域的话语主导权。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间也有分歧,但属于唯物史观内部的分歧。就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甚至就不同意见的所指而言,其深刻性均从未有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深入研讨,不仅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悠久史学传统的超越,也是代替近代以来各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系统的基本前提。 (2)1949年至1978年底是第二个时期,亦即第二阶段与第二样态。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政治合法地位、取得绝对主导权并沿着自身的逻辑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渡,这一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开始转型,自觉地或在新中国政治的推动下与新社会的形势相适应,在百家争鸣中走向繁荣,在曲折发展中经受挫折,但始终坚守了唯物史观的信仰与史学家的良知。 其中前17年成就巨大,主要是:实现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观大变革,在批判封建旧史学与资产阶级史学的基础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全新局面,提出并讨论了许多重大史学命题,推出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史学成果,真正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使得马克思主义史学繁荣发展。被称为“五朵金花”的研究与讨论,是新中国成立17年来史学研究成果的代表,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理论价值。 “文化大革命”十年,持正确意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处境艰难,林彪、江青集团所搞的影射史学、阴谋史学,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畴。虽然他们也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但从本质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撰写发表了一大批拨乱反正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是对“文化大革命”史学的终结,也构成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很快,史学家们便投入新的史学建设中。 (3)1978年底至2014年是第三个时期,亦即第三阶段与第三样态。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繁荣发展的阶段,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阶段。这一时期,也开始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出现了史学在整体样态上分化和多样化的现象。如何在坚持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在改革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共享化的新变局中开拓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面对的新的历史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资治通鉴》看中国传统史学的当代价值
- 下一篇: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