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非洲历史与现实:中国人的知识盲点


    
    李安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虽然我们都知道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但我们对非洲的知识仍然是如此贫乏。我们不知道:非洲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画,黑人国王曾统治过古埃及,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国家之一,以诺克文化为代表的非洲古代赤陶雕像和头像雕刻曾在欧洲引起骚动,古代加纳、马里和桑海曾在西部非洲辉煌了数个世纪,马里国王访问开罗时曾因大量施舍而使当地金价下跌12%,津巴布韦有着被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史前建筑”的巨大遗址,在刚果河流域曾兴起过刚果文明,非洲的早期大学名冠世界,非洲在14世纪为世界奉献了伊本·赫尔敦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非洲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访问的国家远比马可波罗要多,等等。当然,还有我们没有谈到的北非的阿拉伯文明、西非的豪萨文明、东非的斯瓦希里文明以及非洲的音乐、舞蹈和绘画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与非洲越来越近。中国人急切地希望了解非洲——非洲的历史文化、非洲的社会结构、非洲的经济发展、非洲的风俗习惯以及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中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各种有关非洲研究的名著“非洲译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非洲译丛”首批图书已经出版,其中包括《刚果史》《迷失在转型中:1986以来南非的求索之路》等10种。该译丛力图汇集国际上非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展示非洲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和社会风俗等多方面的风貌。这套丛书既要服务于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从而使涉非企业和个人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也必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非洲研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我不同意学术界目前存在的那种只关注非洲要向中国学习的观点,并多次提出非洲在一些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值得中国学习。例如中国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强烈的社群观念、妇女权利以及处理边界的技巧等方面向非洲人借鉴。文化互鉴是任何民族交往过程中最具生命力的,它也必然体现在中非合作之中。常言道:人之相处,贵在相知。只有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双方才会相处得更加和谐。“非洲译丛”的出版正是这种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