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记黄裳旧藏《史迪威资料》(2)


    《史迪威资料》记1944年9月史迪威去桂林视察,“9月14日,桂林。中午[到达]。派人召请张发奎[防御广西的中国司令官]……张[发奎]说他能守桂林三个月……”在黄裳先生的《关于美国兵》中有一段相关的记述:“桂林围城战前两天,史迪威将军飞来了。在飞机场问张长官发奎‘有没有把握守三个月?如果有把握,我尽力把所有的武器弹药从空运运来。’张长官痛苦地想了一下,说:‘可以。’史迪威将军马上飞走了,空运的武器来了,七五山炮的炮弹足够十万发。然后结果守了没有十天。”
    紧接着上引史迪威日记的一段是:“废品[美国基地装备]今天全部运出桂林。今晚炸毁各场所;撤退所有我们在前方的各组人员。”黄裳先生在此加了句批注——“此时我去桂林。”他真是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尽管并未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但到底见识过风云是怎么叱咤的。当然,作为美军翻译官,黄裳先生当时在桂林没待许久就飞去昆明了,1944年10月又从昆明飞往印度。
    《关于美国兵》中关于史迪威的记述还有两段,一段是说:“战时在中国的几位美国将军,如史迪威、魏德迈,全是因为曾在中国住过若干年,对中国似乎稍有认识,才因缘时会,升为上将,固然他们本身也很有能力,如史迪威将军就是一个能干的统帅。听说他的中国话说得真是颇为地道。而且也真能深入军中,能够了解小兵的疾苦。”另一段则说:“可惜得很,我没有机会见到这位将军。不过他的故事是已经传遍了中国驻印军中了的。”之后讲了两则史迪威的轶事,以见其平易近人、忠于所事的作风。黄裳先生的文章里写道:“如果要学一下太史公的笔法,真可以这样说有‘名将’风。”
    后来,在“文革”中,《关于美国兵》一书受到审查者的批判,其中的一条罪名就是“吹捧史迪威等美帝头目”。在那样的年代里,觉得是吹捧,好像再自然不过,而且照黄裳先生文章中的讲法,他是连史迪威的面也没有见过的。
    总的来说,黄裳先生以往对史迪威的看法似乎是相当不错的,认为他有将才,且有名将之风。
    不过,从《史迪威资料》的批注看,黄裳先生对史迪威可能有了新的认识。1943年10月,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已经激化,他看似尚奢望着借助宋美龄、宋霭龄之力,缓和跟蒋介石的关系。史迪威与这两个女人订立了一种类似攻守同盟的约定,如果不是读他自己的日记,后人简直有点难以相信这种事情居然当真发生过。《史迪威资料》里有10月17日的史迪威日记:
    梅(指宋美龄——引者注)打电话要我八点去。埃拉(指宋霭龄——引者注)在那里。她们是一对斗争者。埃拉说仍有机会收拾局面……她们谈到“中国”,责任,等,要求我忍耐到底。埃拉说如果我们此举成功,我的地位将比以前更为强大。“你的星在升起”。她们想我做的是去见花生(史迪威使用的蒋介石绰号——引者注)……我犹豫了很久,但她们极力主张,我终于同意了。梅说我们现在就去。去后,装模作样了一番,花生尽力作出和解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