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中国丝路研究的奠基之作


    黄文弼(1893—1966)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黄文弼作为唯一的中国考古学者加入其中,并于1927年5月9日首途,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蒙古和新疆考察之旅,也开始了他终生从事的西北研究征程。
    商务印书馆以《西域史地考古论集》为书名,出版黄文弼先生的名篇选集,并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此选本突出反映了黄文弼西北学术考察和研究方法论上的特色,一是他对考古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并重,二是对西北地区的遗址点考察与丝绸之路广阔区域面的有机结合。他在西北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突破了清代西北史地学片面注重文献的局限,而获得了考古学实物的印证;而其考古遗址的个案调查,又得以在传世典籍中获得文献依据,取得了二重证据的相互印证。
    黄文弼先生先后四次赴新疆考察,行程在38000公里以上,探查过的遗址有数百,重点发掘的也有数十,对所有的遗址都有详略不同的记录。因此,无论就其从事西北史地和新疆考古的时间之早、之长,还是就其考察领域之广、之深,以及取得成果的丰硕程度而言,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从事新疆考古的第一人。
    第一次的考察,黄文弼先在蒙古地区获得了丰富的田野考察经验,其后考察的秦长城、黑柳图、居延堡等遗址,都为日后北方史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进入新疆之后,黄文弼独立作业,在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进行了中国学者第一次新疆考古的科学调查和发掘。后来高昌陶罐、吐鲁番墓志的成书,土垠遗址、南北两河的发现,都始于这一次的艰苦工作。此后,1933—1934年间,作第二次蒙新考察之旅。1943年,黄文弼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赴新疆考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7年,黄文弼以64岁的高龄,率领中国科学院的考古队前往新疆,成为他人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西域考古。
    黄文弼最早发表和出版的成果,主要是吐鲁番盆地的考古收获。他相继出版了《高昌专(砖)集》(1931年)和《高昌陶集》(1933年)。这些著作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得到向达、郑师许等中国第一流学者的学术评价,表彰“西北科学考察团之成绩在中文著述方面,目前不能不以黄君之收获为最大焉”(向达语),称道作者的科学研究“既不盲从汉人种西来陋说,又不误信中国文化高于一切的怪论”(郑师许语)。
    黄文弼的吐鲁番研究成果,后续还有《高昌专集》增订本(1951年)、《吐鲁番考古记》(1954年)的出版。对于吐鲁番盆地的陶制品、砖志、文书,黄文弼的采集品自成系列,并都给予了出色的研究。他的《高昌疆域郡城考》《高昌国官制表》《高昌国麹氏纪年》《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校记》《张怀寂墓志铭校记》等论文,奠定了后来高昌史研究的基础。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术界一些著名的西域史专家如水野清一、藤枝晃、石田幹之助等,一直跟踪黄文弼西域考古著作的出版,并及时用书评的形式在日本发布。如对于黄文弼高昌陶集的考古报告脱离中国古器物学的僵局而具有了科学考古学的面貌,水野清一由衷地说:“考古学渐渐被采用了其本来应有的面目形式,这是应该为中国考古学庆贺的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