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


    参加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最直接的收获是卖出产品,获得订单,这是记者采访的青海、新疆企业普遍的反映。但对于参展企业来说,收获更多的是新理念和产业运作新模式,而这些,无疑为具有特色但发展相对较慢的青海、新疆甚至更多中西部省区的企业带来跨越发展的机会。
    青海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卓玛杰参加过多届北京文博会,他感叹,北京有文化、有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他告诉记者,在2012年的北京文博会上,一个北京的艺术家过来了,买了个小东西,并给他公司的藏绣产品提了具体改进意见:对藏族所有的艺术形式加以研究,把藏族其他艺术形式如唐卡、堆绣等与藏绣结合,这样的产品可能更有生命力,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藏绣民族特色太浓了,有时不一定是好事。他还写了个条子,内容是“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
    卓玛杰通过几年的市场实践,现在也认为民族特色太浓的东西人们不一定接受得了,藏绣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要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变革。卓玛杰告诉记者,这两年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改变。藏绣在不断和藏族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同时也积极吸收了一些其他民绣的针法,艺术题材也更多融入日常生活内容。通过这些转变,该公司的产品有了很大提升。卓玛杰现在把那位艺术家指出的路径作为企业“十三五”时期发展、创新的方向。遗憾的是,卓玛杰吸取了这位艺术家的建议,但至今还不知他的名字。
    新疆八大画廊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施苏萍也大赞北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的多元性。她谈道,参加北京文博会后,公司业务一年比一年好。在参加北京文博会之前,施苏萍专注于做艺术设计,对如何运作文化产业没有概念。通过几年到北京文博会进行观展,后来又亲自参加了三届展会,施苏萍找到了把丝绸之路的艺术、文化与产业结合到一起的产业发展思路。她说,北京文博会为她做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指明了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
    施苏萍认为,开发文化产品,不是简单地把文化元素进行复制,一定要在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用商品更好地把独有的文化元素表达出来。在开发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施苏萍总感觉到知识结构不是特别丰满,而每一次到北京文博会观展和参展,对她业务的提升都有促进,这是北京文博会带给她的最大收获,因为北京是文化高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很浓。每次参展令施苏萍感动的不是产品卖了多少,而是能接触到许多专家、专业的设计师以及从事丝路文化和历史研究的学者。产品能得到这些专家、学者的认可、肯定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让施苏萍坚定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现在八大画廊艺术有限公司主要以博物馆藏品、美术馆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产品开发设计灵感源头。“我们会带着学者的态度,深入到塔什库尔干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施苏萍认为,在充分研究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把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经典图案用在日用消费品设计上,例如把和田的手工丝毯图案用在女士小手包上。经过这样的融合后,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也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过去很多民族产品主要是本民族的人消费,通过创意设计后,民族特色产品消费的局限性突破了。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新疆地区至关重要,也是施苏萍最愿意看到和最愿意做的。施苏萍认为,越是融合得好的民族产品越是世界的,越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付连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