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探访保安族村落:锻造腰刀后继乏人 语言濒临失传


    今年42岁的保安族“巧匠”冶洒力海出生在甘肃积石山县临黄河而居的“保安三庄”,靠锻造腰刀为生。
    和大多保安族的孩子一样,冶洒力海自小未进学校,但他打制腰刀的“功夫”却是远近闻名。2011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腰刀锻造技艺的传承人。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境内,约有17000人。历史记载,保安族先民是元朝时期,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西亚带过来的善于打制兵器的“能工巧匠”。
    中新社记者曾在去年探访这批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成吉思汗的匠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村落中最气派的建筑是供奉教主的拱北。村民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从前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平房,如今却是盖瓦贴砖的四合院,有出檐和翘檐之分。
    冶洒力海告诉记者,保安族鲜有人知,但保安腰刀却蜚声海内外。他从6岁开始随父亲打制铁具,18岁学会了祖传的“冶家折花刀剑”锻造技艺。“小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在打腰刀,现在技术精湛的匠人没有几个了。”
    据悉,保安腰刀的种类繁多,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淬火而成,刀口锋利。最具代表性的是折花刀,产品销往中国各地,以及阿拉伯、蒙古国、香港澳门等地。2006年保安腰刀锻造技艺被列为首批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
    冶洒力海向记者展示了锻制腰刀的85道工序。他说,“千锤百炼成一刀”的辛劳也是年轻人不愿传承的原因之一。此外,近年管制刀具严格,腰刀销路出现了困境。目前,保安族生意人正在试图通过官网、淘宝店等方式销售。
    中午时分,在保安三庄的大墩村委会,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大声朗读《古兰经》,除了裹在头上的纱巾,其余穿着都是现代汉族服饰。65岁的保安族老教师马瑞告诉记者,如今的保安族丢失了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趋向于附近回族、撒拉族的生活方式。
    马瑞说,善于打制兵器的保安族,喜欢跳《打猎舞》、唱《讨喜曲》,继承着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所擅长的油香、馓子、锞锞等面食皆为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
    “保安族在男女婚俗中一直讲究门当户对,到现在也是父母包办婚姻。”马瑞说,保安族婚俗中,新娘离家时,抛撒麦、豆、玉米、青稞等混合的五色粮,表示把吉祥和幸福留给娘家。此外,还有“不请自来”的本族人,向新郎讨要“羊羔钱”用来买枣和核桃,祝福早得贵子。
    记者在保安族村落里发现,当地除了年长的老人间交流用保安语外,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都讲汉语。据悉,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保安族目前面临最大的危机是语言濒临失传,也就不超过二十年。”积石山县文化局局长周永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极度“担忧”。他说,保安族人数本不多,代表民族文化符号的语言面临传承断代,锻造腰刀技艺也后继乏人。
    周永祥认为,保安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想要永存,应尽快研究保安族文字,并实行双语教学,从孩子做起传承民族语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