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老人活路”—— 腾冲荥阳村里的油纸伞(图)


    
    郑映海老人12岁开始做伞,已经做了70多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斯路):不像其他边陲小城或者少数民族地区那样有当地特色,腾冲传统民间手艺一点也不特别,诸如皮影戏或油纸伞,都是汉族人最熟悉的物件,全部能在中原找到。
    腾冲县固东镇的荥阳村,是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从中原传入至今,以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历史。村里人过去几乎家家都做伞,制作的油纸伞工艺精细,轻巧耐用,一度远销滇西各地甚至邻邦缅甸,但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现在工业产品已经取代了传统工艺,使纸伞制作举步维艰。目前,村里做伞的只剩下五六个老艺人,当地人把这门手艺叫做“老人活路”, 因为手工制作油纸伞耗时长、价格低、劳动强度低,年轻人每天打工的收入远高于此。只有干不动农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闲着无事,做几把来卖卖,现在儿孙都不大乐意接手。
    1927年出生的郑映海老人是荥阳纸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日复一日做了70多年油纸伞的郑映海老人,如今家里只有两个儿子还在继续学做纸伞。
    今天的手工制作油纸伞技术,和3个世纪前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前前后后分为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等,一把伞的制作要经历上百道工序,相当耗时。淘宝上机械化生产的油纸伞也就是二三十元一把,老人花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才做出来的才卖80元。
    油纸伞的制作技艺现在已经是腾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手工艺的水准的维持和香火传承,依旧脆弱艰难。生产规模小,愿意做的人少,制伞的传承问题依旧严峻。老人告诉记者,年轻时也曾见过从缅甸流入腾冲的“洋伞”,他觉得,那种伞对油纸伞并不构成冲击,“因为那是进口的,价格太高了,普通人根本买不起。”现在手工油纸伞工艺虽然受到现代制伞业的冲击,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油纸伞工艺依旧散发着生机,自己会坚守这一份技艺使之不要成为经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