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评剧之乡”话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04 光明日报 陈建强 参加讨论
宝坻评剧演出 资料照片 民间小剧团送戏下乡 资料照片 悦耳的丝弦、耳熟能详的精彩唱段,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剧院内座无虚席,国内9家知名专业院团的38名优秀青年演员登台赛戏,全国著名评剧艺术家现场点评示范……历时两个月、超10万人次现场观戏——刚刚结束的第4届“宝坻杯”环渤海评剧艺术节又一次让天津市宝坻区城乡的百姓过足了“评剧瘾”! 位于京津唐中心腹地的天津宝坻,有着800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久负盛名的评剧和京东大鼓均发源于此,并于2006年双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评剧就是保护宝坻文化的根。作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评剧之乡’,我们应该有责任把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宝坻区副区长芮永玲说。 “评剧之乡” 底蕴深厚 评剧艺术至今有百年历史。天津宝坻是西路评剧的发源地,早在清代光绪年间该剧种就已在此间盛行,涌现出金叶子、乐不够、挑帘红、刘宝山、杜洪宽、张存凯等一大批知名艺人。后来又从这片沃土中走出了刘小楼、赵丽蓉、赵连喜、孔广山、李福安等众多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著名评剧艺术家,为扩大评剧影响,推动评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宝坻评剧艺术之花愈发美丽。1953年宝坻县成立艺术联合总会,民间评剧艺人纷纷入会。1965年,宝坻组建了第一个专业剧团——宝坻县评剧团。从此,宝坻的评剧事业走上了“百花齐放”的繁荣之路,陆续涌现出评剧团体23个,排演了一大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评剧剧目。1986年,在天津市首届戏剧节上,宝坻评剧团编创的评剧《张妈买驴》囊括了创作一等奖、优秀剧组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配角奖。 在宝坻,几乎人人都可以唱两口儿评剧,对评剧的剧目更是如数家珍。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评剧艺术成为宝坻地域文化的显著特色。2006年5月,宝坻评剧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宝坻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评剧)之乡”。 深入挖掘 拯救国宝 申请“非遗”,仅仅是传承评剧艺术的起步。宝坻自2008年4月开始,开展了拉网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出版了《宝坻评剧》等一系列全面反映宝坻评剧发展历史、为评剧艺术家代表人物立传的图书;将《费姐》《夜宿花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西路评剧剧本、影像资料整理归档;并将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唐庄镇评剧服装道具收集到文化馆保存。 2012年,宝坻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 2013年,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促进公共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2014年,宝坻区戏剧曲艺创作研究会成立后,组织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评剧《三万三》《农家院的笑声》等一批剧作在天津市及全国获奖。 搭建平台 塑造品牌 保护评剧,不应止步于“非遗”名录中“留此存照”,更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它“活”起来,“动”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为宝坻保护和传承评剧艺术开拓了新思路。宝坻通过“政府搭台、职能部门筹划、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4届“宝坻杯”环渤海评剧艺术节票友大赛以及各类全国性的评剧赛事。 今年的“宝坻杯”赛事从比赛转变为艺术节,在历时2个多月的演出季,开展了剧目展演、专家评析、艺术研讨等多项主题活动,宝坻城乡处处丝竹悦耳,人人争说评剧…… 2001年7月,以评剧为主的《开心双休日》栏目与观众见面,开创了全国第一家评剧电视栏目。栏目开办14年来,已播出300余期,京津冀周边区县以及其他省市5000余人报名参赛,近200余名专业演员参与节目,并带动了300多个业余小剧团、小戏班的兴起,培养的新戏迷更是不计其数。“全国十大评剧名票”运怀君、小戏苗李荟杰等评剧新秀正是在这样的“草根舞台”上成长起来,被宝坻乃至全国的百姓们所熟知、喜爱。 “通过举办这些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扩大了宝坻作为评剧艺术发源地的影响,推动了评剧艺术的普及与繁荣,也使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宝坻区文广局局长康德鸿说。 走向民间 活态传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群众基础,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0年,宝坻建立了10家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手要这样放,眼睛这样看,表情……”在评剧传承基地朝霞街道岳家庄村,评剧名家吴博莉正一招一式地指导该村业余评剧演员马玲,如何在《卖妙郎》中饰演丫鬟的角色。“经吴老师这么一点拨,确实让我对角色的理解深刻了许多。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特别盼望得到名家指导……”表演间隙,马玲兴奋地对记者说。 宝坻戏剧曲艺创作研究会会长蒋宝和说:“目前,宝坻区有近200个业余评剧团队,这些演员大多数都是听录音学戏,他们渴望得到名家指点,提高演出水平。”因此,今年的“宝坻杯”艺术节专门增加了一项内容,就是邀请评剧艺术家深入到各个传承基地开展艺术指导,提高业余团队的表演水平。 大唐庄村是宝坻远近闻名的“评剧村”,也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个村的业余评剧团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 不久前,记者慕名来到大唐庄村。一进村,就听到阵阵胡琴和锣鼓声。在村剧院里,几位村民演员粉墨登场,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乡亲们评剧唱得都不错!大家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基本都是评戏。平时除了务农,大伙儿经常围在一起唱戏交流,周围不少村的戏迷也愿意来找我们切磋。”从该村走出的“全国十佳票友”运怀君颇为自豪。 如今,宝坻区文化馆经常下乡辅导的评剧表演队就有20多个,他们培育扶持了难以计数的“农民艺术家”。在宝坻每年的“百姓大舞台”暑期文艺展演和春节文化惠民活动中,各个村镇的业余评剧团队当仁不让成了主力军。 “我坚信,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宝坻的评剧艺术之花一定会更加美丽芬芳。”芮永玲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打造独树一帜的昆明文艺
- 下一篇:两岸电视艺术工作者期待携手互补创“华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