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续“文脉” 提“气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点出的文化课题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却触动了众多文化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
    对正致力于城市发展建设的中国而言,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看“气质”,文脉给予城市“精气神”
    ·“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谢辰生
    ·“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冯骥才
    ·“标志性建筑,加上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共同构成北京城的历史文脉。”——赵中枢
    “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93岁的文保专家谢辰生,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听到祖国慰问团唱的这句歌词,“那是我对家乡最真切、最具体的记忆,每每想起,不能忘怀。”
    谢辰生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就好比,提起苏州,你会想到古典园林;提起杭州,便是西湖、六和塔;提起海口,想起骑楼老街……文化遗产犹如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给我们所有的文物工作者带来信心和鼓励。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该放缓脚步、重温民族文化,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了。”谢辰生说。
    城市文脉是什么?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眼里:“它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教授以首都北京为例,做了进一步解释:“北京起源于公元前1045年燕都蓟城,到公元1153年成为金中都,此后屡屡成为国家的首都。重要的构筑物如万里长城、明十三陵、北京古城等,标志性建筑物有故宫、天安门、天坛、鸟巢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北京胡同、四合院、首都职能等,加上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共同构成北京城的历史文脉。”
    “受环境、学识等因素影响,尽管每个人对城市文脉的印象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历史的厚重感是一座城市的资源和骄傲。”赵中枢说。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还强调,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