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俗文化遗产多姿多彩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31 新民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手工制作类“三刀一针”具代表性 上海曾出现过大量的手工制作行业,如浦东三林镇的标布制作、浦东高桥的“三刀一针”、浦东川沙镇的“钱万隆酱油”、金山枫泾镇的“枫泾黄酒”等,都具有代表性。 浦东高桥的所谓“三刀”,指泥刀、剪刀、菜刀,“一针”指绣花针。高桥人的一把“泥刀”曾经红遍上海,使高桥有了“营造之乡”的美誉,放眼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竟有三分之一是高桥人所建。“剪刀”指的是服装缝纫业。川沙缝纫历史悠久,裁缝师傅遍及乡里。据民国《川沙县志》载:“洋服裁缝,散在上海及哈尔滨、海参威等埠,亦不少。华服裁缝上海尤盛”。“菜刀”指的是厨艺业。民国时期,川沙高桥一带的“德兴馆”里的“老八样”让人垂涎三尺。“一针”指的是绣花针,高桥镇的绣花技艺尤以绒绣的名声最大。与四大名绣不同,绒绣本是一种外来文化,起源于欧洲。人民大会堂陈设的多是绒绣作品,大幅绣品《万里长城》也被送至联合国大厦陈展。2009年高桥绒绣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桥镇也办起了绒绣馆,还成立了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 节日庙会类 “龙华香讯”远近闻名 上海作为一个由乡村社会转型而来的大型城市,节日与庙会的形式众多,较有代表性的有龙华庙会、罗店龙船、豫园元宵灯会等。 龙华地区佛教兴盛,逐渐孕育出了一项重要的宗教民俗信仰活动——龙华庙会。每逢此段时日,大量农民要摇着小船,带着儿女,成群结队涌入龙华寺烧香,祈求佛祖佑助农作丰收,蚕花兴旺;大量城区市民也坐着车马,穿着盛装前往龙华寺烧香拜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华香讯”。 经典饮食类 南翔小笼知名度高 上海作为一个由港口码头发展起来的国际城市,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生活消费需求广泛而多元,造成了上海的饮食民俗极为发达,其中一些出自本土的特色饮食品种,如浦东本帮菜、南翔小笼、高桥松饼等,现已成为上海城市中的经典饮食类民俗文化遗产。 工艺美术类剪纸有海派特色 上海工艺美术类民俗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有海派特色的园林建筑、刺绣、雕刻、剪纸等领域。 在上海,园林建筑类的文化遗产主要以青浦“曲水园”、嘉定“秋霞园”、南翔“古猗园”、黄浦“豫园”、松江“醉白池”为代表,号称沪上的“五大园林”。在刺绣方面,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松江的顾绣。在苏、湘、广、蜀等诸多绣种中,顾绣是唯一以创始人顾名世家族姓氏而得名的。顾绣以宋元名迹为蓝本,山水、花鸟、虫鱼、禽兽、人物题材皆备。在绣法上,独具匠心,大胆采用半绣半绘,绣绘结合的方法,力达画之神韵。作为绣工集大成者的顾绣,确立了以画绣形式为主的刺绣艺术品在中国刺绣史上的独立地位。 嘉定竹刻也是上海工艺美术类民俗遗产中的一绝,它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一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追捧。 民间文艺类田山歌在民间流传 上海的民间文艺样式极为丰富,是民众为了宣泄情感、追求文化娱乐需要而创制的,大多具有热闹、欢乐、群体性强等特点。其中较为突出者,有田山歌、沪剧、上海说唱、上海港码头号子等。其中,田山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上海郊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康土时期,金山卫地区的原住民已熟练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伴随农耕活动而蕴生的田山歌很早就在上海民间流传。如今,金山卫镇海保留着大量的田山歌形式,代表性曲目有《耘稻山歌》《春播》《倒十郎》等。 民间医药类 在民间社会影响大 在上海的民俗文化遗产形式中,还有一类较为独特的形式就是民间医药类文化遗产,它们主要是在民间中医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其对于民间社会的影响十分之大。诸如余天成中药、石氏伤科、六神丸成药制作等,都是上海较为著名的民间医药类民俗文化遗产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西沐:用传统文化创造力催生艺术衍生品新业态
- 下一篇:舞剧《仓央嘉措》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