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花儿”在文化沃土竞相绽放


    
    
    
    
    
    
    《群文天地》和《藏族民俗文化》以弘扬优秀文化、吟唱和谐社会为己任,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栏目设计上贴近生活、突出特色,刊物设计和装帧上求新求美,突出“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学术性”完美统一,并于2015年6月上星实现全球覆盖。《藏族民俗文化》刊物在首届全国“文化杯”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期刊奖,《群文天地》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北方优秀期刊。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省文化馆送种并举,夯实文化惠民根基,在强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以目标责任的形式,责成馆属8支团队在基层建立了3支帮扶团队。并为24支“草根”文艺团队量身创作了一系列贴近当地百姓生活、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文艺节目。一年下来,8支团队和他们帮扶的24支团队面向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达138场。
    为了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增强农牧区文化自身造血功能,2015年省文化馆利用“双级联动,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与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有效对接,全年为“草根”艺术家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人数近两千人;和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签订了文化帮扶协议,把服务延伸到高等院校;与青海省女子监狱和青海省建新监狱签订共建、帮教协议,开展未成年和女子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帮教工作。强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了特殊领域。
    然而,许多不为人知的是———省文化馆坐落在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的一个胡同里,办公室几乎可以用“寒酸”来形容。建筑老到掉渣,环境艰苦可见一斑。但如果到馆里各部门看一看,却会意外发现,里面的人却活力四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紧张地忙碌,馆长颜宗成的办公室几乎全天都开着……
    忙碌后的收获大家有目共睹———“十二五”期间,省文化馆捧得各类奖项9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部级3个,厅级4个。馆党支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标兵”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评为“优秀班子”。在全国纪念“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启动20周年表彰大会上,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全省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中,文化部评估组的专家对省文化馆做出这样的评价:“硬件太差,软件过硬;工作扎实,引领、示范作用突出;殚精竭虑,文化活动不落东部,富有特色;改革管理走在全国前列,达到等级馆必备条件”。
    走过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从一张张文化名片的打造到全民尽享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省文化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最好诠释。
    时值隆冬,滴水成冰,青海大地却格外热闹———“欢天喜地过大年”2016年“双节”送文化下乡活动在全省各地火热展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以文化人,用爱暖心”的主题特别醒目,“贺春迎新”文艺巡演、“抓住瞬间、留下美好”、“送喜赐福、过把瘾潇洒过大年”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数字“文化方舱”首次在我省亮相,吸引了不少群众争相体验……一场场歌舞盛宴、一份份文化大餐,唱响了主旋律,弘扬着真善美。
    这是省文化馆全力推进群众文化发展,呈现出形式丰富、空前繁荣的群众文化现象的一个缩影。其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已经成为我省基层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征。尤其是去年,省文化馆班子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三严三实”工作要求,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为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省文化馆全力推进群众文化发展综述
    让文化活水源源“流入”群众心田
    2015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段“第十二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活动视频,这是央视对我省紧扣“一带一路”时代主题,聚集丝路上五省(区)歌手倾力打造的接地气、顺民心、聚人气活动的肯定,也是省文化馆倾力打造“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品牌走过12年艰难历程的的最大亮点和收获。
    钟灵毓秀的青海高原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故乡。历年“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举办,有近百万群众参与,不仅实现了花儿艺术的传承,还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成为花儿歌手兴业致富的载体。如今,这项活动已经延伸到除玉树、果洛外的全省各地,并走进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也成为传唱“花儿”的新贵,出现了11个民族同台传唱“花儿”的喜人景象。2015年,在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的推动下,花儿演唱活动跃上了新的台阶,上演了丝路沿线、国内歌手和中亚地区东干族歌手联袂演唱花儿的生动场景。
    为了办好“第十二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带领他的团队做足了“功课”。
    ———2015年年初,利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平台,邀请省内外著名业内专家、国家级传承人,对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名花儿歌手进行了系统培训,提升2016年演唱活动水平。
    ———为推动高校花儿艺术的保护,拓展我省高层次民间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为打造“文化名省”储备研究,传承、保护花儿艺术高端人才。采取专题讲座、主题音乐会、研讨会的形式在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开展了“传承经典、放飞梦想”联合国非遗项目花儿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专场演出6场,开展专题讲座12场。为推动花儿艺术的传承、保护,花儿走进高校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5年6月13至15日,携手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这项国际赛事活动,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分别举办了“第四届‘魅力循化’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第二届‘山水化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活动;同年10月,在德令哈市和西宁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分别举办了德令哈花儿艺术节活动和“情满金秋”花儿专场演出,这两场演出也是第十二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收官之作,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文化自觉。演出首次邀请两位从吉尔吉斯斯坦来的东干族歌手加盟演出,贯通了与中亚合作的花儿通道。
    ———全新包装,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西宁凤凰山主会场2015年“中国电信天翼畅响”第十二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和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分会场的演出。来自台湾、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的专家学者观看了主会场的开幕式演出。这是演唱会开唱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
    ———充分利用近几年省文化馆和新疆良好互动开展文化帮扶交流活动取得的成果,在焉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组团来青开展“花儿寻亲”活动。通过举办“寻亲恳谈会”、“认亲会”,进军营、社区、学校、广场“花儿寻亲”专场演出系列活动,增进了青新两地的文化交流,使100多年前迁徙到新疆的青海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与“花儿故乡”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焉耆县和大通县以“花儿”为媒,签订了旅游合作联盟协议,对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贯通融入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今,富有个性的“花儿”文化,犹如一朵朵瑰丽的奇葩在青海这片肥沃的文化之壤绽放出闪亮的光芒。
    歌声激荡,舞步飞扬。
    文化服务常下乡、常在基层才能满足群众需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让文化扎根于基层,活跃于乡间。
    省文化馆充分发挥省级文化馆“龙头”作用,以推动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紧密结合全省群众文化实际,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巩固提升已形成品牌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在群众中生长创造,更为推进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2015年,成功承办了第五届“欢乐乡村”巡回演出活动,把文艺节目演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解决了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巡回演出活动共举办26场,遍布海北、海西、海南3个州,10个县25个村(镇)、社区,行程近5000公里,惠民近10万人。这项活动创办5年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形式,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甚至出现了在演出现场群众夹道欢迎、执壶送茶的盛景。这项文化惠 民活动已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专家列为全国文化惠民的典范,在全国宣讲。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2015年11月27日晚,青海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里载歌载舞,由省文化馆承办的“第七届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圆满落幕。来自全省各地31个群众文化单位的780余名群文干部分别参加了文学作品、书法、摄影、美术、舞蹈、曲艺、小品、声乐、器乐等9个门类的角逐。最终72件作品获奖,获奖率占参赛作品的20%。14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全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是省文化馆为促进事业发展,面向全省各级文化馆(站)业务干部推出的一项强化队伍建设、推出优秀作品、加强交流学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一体的品牌活动,彰显了省文化馆“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提升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工作才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工作理念。
    大赛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2015年,参赛作品整体艺术水准有所提高,富有时代气息。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艺术水准上本届参赛作品比往届有很大提升。既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也有针砭时事的曲艺作品,原创作品也多于往届。通过“全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这一有效载体,使我省群众文化干部的业务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要说群众文化演出形式推陈出新、亮点频现,密度大、人数多、亮点俏,使人应接不暇,高雅艺术“五进”系列演出活动当之无愧。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夯实“双级联动”机制,自2013年起,省文化馆和西宁市城西区委、区政府创办了公共文化服务“五进”(军营、校园、社区、工地、农村)活动。着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军营、校园、社区、工地、农村文化。活动创建以来把活动引向弱势群体作为活动的重点,坚持在孤老院和特校安排专场慰问和联袂演出等活动,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和文化惠民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项活动的创办在整合资源、多级联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活动内容,2015年,“五进”系列演出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从专题讲座、培训和巡演三个方面推进。专题讲座从传统文化、法制教育、民族团结等方面入手,主题鲜明突出;针对业余团队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针对性强;演出活动紧扣时代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50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也为今后办好这项活动积累了经验。
    魅力校园,青春飞扬。由省文化馆承办的青海省“魅力校园”才艺大赛自2011年创办以来,由于比赛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赛形式活泼多样,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的个人特长、才华,流动着文化创新的不拘活水,已经成为我省多级联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起到了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这项活动在创新机制,多级联动,社会活动社会办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为基层文化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从顶层做了示范和有序发展的良好规划。
    由省文化馆举办的“我眼中的青海”摄影大讲堂系列活动也进一步创新机制,和基层各地文化馆(站)联动,采取专题讲座、优秀作品联展、采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015年全年组织开展了“我眼中的青海—祁连行”、“我眼中的青海—坎布拉行”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开展两地画家“拥抱自然,感恩生活”以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采风创作活动,为馆里收藏省外赴青开展活动画家作品24幅,为2016年“我眼中的青海”天津青海画家画青海活动奠定了基础。圆满完成由陕西省等11省(区)文化馆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的《红星闪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群众美术书法联展》活动。举办“我眼中的青海”大讲堂系列讲座8期,培训人数达400人。
    ……
    通过送演出到基层,我省社会各界群众直接受益,百姓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同时也拉近了文艺工作者与百姓的距离,找到了文艺发展的“根”与“魂”。
    站在“十三五”时期开局的起点,坐落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南侧8000平米的文化馆新馆也将正式投入使用。馆长颜宗成将继续带领着他的团队,将省文化馆打造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示范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基地和全省数字文化馆信息发展交流中心。他们还将和全省六州两市签订“8+1”联盟战略框架协议,全省联动共同打造文化品牌,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将群众文化活动送到每一位群众身边,让大家都来享受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