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的姑苏版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33 北京晚报 杜洋 参加讨论
《山塘普济桥 中秋夜月》 《姑苏万年桥图》 王安石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画,这门久远的民俗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远离大众家庭,但是,它的审美价值,却以收藏和专业鉴赏形式继续留存着。2016年,与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将迎来大展之年:2日2日到3月2日,上海朵云轩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于苏州朵云轩(苏州)艺术馆举行桃花坞年画、朵云轩木版水印联展。11月1日,苏州美术馆还将举办桃花坞古版画特展,届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姑苏版画作将再聚发源地。 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成为民间艺术主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因工坊曾集中在古城桃花坞一带而得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年画广泛流传于江南乃至全国,曾远渡重洋影响日本浮世绘艺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均珍藏早期作品,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仅在日本,个人和美术机构收藏的早期姑苏版作品收藏达千余幅,多为康熙、乾隆时期的,而在国内,这些作品几乎不见。在日本美术界,浮世绘的发展受“姑苏版”艺术风格和技法所影响,如西方绘画透视方法的借鉴,是研究学者公认的论点,更有一批学者常年研究姑苏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一些欧美美术机构和有识之士也从日本转买“姑苏版”。春节将至,我们不妨从海外的藏家作品再探“姑苏版”的源流,并从中窥一下江南曾经的生活图景。 壹 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 这幅题目为《山塘普济桥 中秋夜月》的老版画署名为“桃坞秀涛子”。显然是苏州桃花坞版画作品。尺幅较大,题后并注明“仿泰西笔法”。 从竖排大画面看,应该是从普济桥西南向桥对面瞭望,三孔大桥为近景,远处排布着地藏殿、仰苏楼、关帝殿、真娘墓、齐门等,这些建筑物皆在上方注明名称。另外还有一座天王殿院落,大门正设在山塘街街市口,只是高高的木栅门紧闭,几位风雅文士正在把门张望。 天王殿旁正开着小酒店、杂货店、花卉店等,只是顾客不多。普济桥上有行人驻足来往,抬盒子的,送礼的,观景的,挑担子的。桥旁的水上有游船停泊,张灯结彩,有童子在船头温酒煮食,船内则有笛声悠悠,曲声响起。船头处水面正浮着一轮圆月,在桥洞旁摇曳生姿,对应画面最上方的则是满月高悬,在夜云里闪着洁光,恰当地缀在一座小山的上方,就连山下的水面和屋顶都仿佛被铺上淡淡的银光。 整个画面宏阔、开放、丰富、细腻,有田园、河流、人家、寺院、码头、园林、城楼等等,单是船只的种类就有七八种,造型各异,用途各异。在画面中截取的一段山塘街上,所有的店面都没有具体的店招或者旗幡,显得一派素净,画中人的装束显然是晚明的南方人打扮,也是简洁朴素。桥东旁停泊的两只小船上,一位怀抱婴孩的淡雅女子坐在船头闲适举目;一位男子赤裸上身露着大肚腩躺在船头,长须、蒲扇、赤脚,似在闭目养神,颇有几分魏晋人的风雅和不羁。 整幅画面疏朗有致,设色舒服,没有寻常年画的大红大紫大绿,有的只是传统国画的点染和勾勒,红绿淡雅,山石也带着国画的皴法。人与景的自然协调,主题突出,古老的江南景象一览无余,恰如其分地写实出中国明代一个中秋夜的和谐之美。 这幅图的下方注明:“阊门内桃花坞陈仁柔店”,在清康熙至嘉庆间,阊门内桃花坞画铺众多,署名者有“姑苏桃花坞蔡卫源、桃坞主人、花坞主人、桃溪主人、桃坞秀涛子”等。这幅图虽然注明为“仿泰西笔法”,但从实际画面看,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和构图。只不过当时“泰西笔法”成为时髦的标签,为了营销起见,不少姑苏版画上都注明这一标签,陈仁柔作为当时一大年画店号,自然也不甘落后。 这一作品应该是江户时期的日本商人从中国购买回去的,神户市立博物馆研究院冈泰正先生曾就此论述:“竖版轴装的大型苏州版画中,也有给江户时代的日本绘画带来深远影响的作品。这里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山塘普济桥 中秋夜月》。山塘是位于苏州西北部的运河。图上有‘仿泰西笔法’的字样,明确强调了该图是西洋风格。作者用铜版画常用的线描表现月夜,满月映在桥下的水面上。风景一层层地往上叠加的构图方式是中国传统技法,而对于远景的处理则应该是从西洋画中学来的。” 现在的山塘普济桥依旧是三孔的石拱桥,桥的基本形状一如画中的样子,就连栏杆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桥面两旁设有两道可以推行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凹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标志。 贰 姑苏万年桥图 在神户市立博物馆里藏着一幅重要的姑苏版画,即《姑苏万年桥图》。这幅画高约一米,画上方有一首颂诗,占据了很大的面积,落款为“庚申冬十一月”,查历史记载,庚申当为乾隆五年。这幅画的亮点之一就是题头的赞诗:恭颂 万年桥一首 宋代长虹称洛阳,圣朝新建庆无疆。 士民鳞集谁题柱,商贾肩摩少泛航。 震泽廻澜当锁钥,胥江免渡赖舆梁。 贤侯政绩超千古,杜预勲名得益彰。 庚申冬十一月之朔 平江钦震稿 这幅图最大的亮点是写实,在写实中点出盛世、和谐的主题。画面从胥门内逾越城墙向万年桥对岸,到对岸即止。近景看似为胥门里临内城河岸的街市、人家,实则主画面指向一架通东西的万年桥。万年桥为三孔型石桥,三个巨大立柱驻扎护城河,气势雄伟。崭新的桥面上有园林式的铺地,桥上有官员视察,而且不是一位官员,前呼后拥,有随从打着伞舆,有随从打着芭蕉叶的大扇子。官员有的在桥面,有的在台阶上,有的在桥下,有的则正在作迎接状,侍从者或带刀,或拄棍,或拎着鞭子,可见官员级别不一,并可见出行之规模。在胥门内小桥和街市上也有官员和随从出现,像是在体察民情,或是参观新修复的街区。 整个画面由近及远向外推展,能够清晰地看到四个层次,从墙上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域。如胥门内最近的一层为临河人家,有家用船只悠悠荡荡和停泊,有女子在河边洗衣服,还有妇女临窗闲望,一旁的童子倒是看什么都很稀奇的样子。一家门户的拱门上写有“兰馨”二字,与后厅摆设的雅致家具和悬挂的字画相得益彰,这是寻常江南人家的希望和追求。这样的格局是典型的“前店后坊”,前面临街的是店面,后面则是经营人家的后园生活。就在近内成河桥的一家后墙上清晰地写着“欧玉如”店号的字样,所经营的则是杂粮、菜麻。在临河建筑的对面,则是一排品种丰富的店面,店号名称一览无余。自北向南,依次有酒店、卦摊、杂货店、中药铺、烟店、布店、酒馆等,一直延续到胥门。 这些店面皆有店招悬在店前,名称各异,有的显然是当时的称呼,如“酒席”、“道径贵邑 息足谈星”、“京苏杂货”、“盐梭布”等。粉墙、黛瓦、竹编门、六角井圈,干净的街道上有人在玩杂耍,一女子手持平衡杆走钢丝,观众不少,锣鼓声声,官员、童子、贩夫走卒皆注目,就连看店的伙计都禁不住举目心悬,可谓鲜活而立体。 就在这第二层的店面之后,则是典型的后院人家,假山、古树、阁楼、幕帘、月洞门、童子与母亲嬉戏……无不勾勒出闲适的江南人家生活,这些人家背靠着城墙的阻隔,可谓是一道天然的护佑屏障,也是一种恰当的寓意。越过高高的城墙,可以看到城外万年桥东头的街市景象,正对着万年桥头的是一家茶室,楼下煮茗,楼上品茶。茶室门口立着官府的禁令碑,有“楼檐不许造出”字样,可见茶馆是最好的政策宣传场所。由桥头沿河向南延伸,依次有馄饨店、水果店、钱庄、布店、酒馆等。酒馆的名称“万仙馆”似乎与近处的万年桥相为呼应,酒馆南侧的城门之上,则是高大的城门楼,大红的墙面和围栏,面向城内,像是一个高大的戏台。 走向万年桥头,先入桥头的立柱牌坊,上书楷体“万年桥”,两旁立柱有楹联:“水面忽添新钻匙;渡心如照旧津梁。”并有落款“庚申年十一月,苏州府建立”。秀雅的牌坊与雄伟的桥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官员指指点点,顺势拾阶而上。靠近桥面的阶梯上有持鞭、拄棍的衙役戒严,可见官员参观大桥,民众不得靠近。桥下河面,船只众多,或停或行,画舫、乌篷、龙舟等形状各异,船上人或坐或立,或是用力摇动桨板。众多船只簇拥在桥体南北两岸,船杆彩旗飘飘,人人脸上平和从容,一派安宁的繁荣景象。桥体南面主体有楹联:“佳气细蕴迎汉渚;恩波浩荡达江湖”。 过桥来到第四层临河街市,桥北面有“同春号酱园”、“酒坊”、“太原号山西铁钉(冶坊)”、“杂货行”等,桥南面则有当铺,大大的店招字号写在粉墙上,再显眼不过了。桥西头也立有一个小牌坊,写着“三吴第一桥”,形象地点出了这座桥的气势和意义。 苏州万年桥记载最早出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州知府卢熊编撰的《苏州府志》,所记胥江上有座“万年桥。”顾震涛《吴门表隐》载:“胥门河有吊桥,紫石甚古,明嘉靖时,严嵩爱而拆去,今在袁州城外,亦名万年桥。”传说此桥名与六下江南的乾隆有关,说当时苏州万年桥刚造好,还未命名。百官请求乾隆皇帝为桥赐名,乾隆满口答应却始终不得。有一天突遇一新娘子在桥边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就拍掌叫好,当即取名为“万年桥”。此说显然是民间的流传,不过此桥所建时间确为乾隆时期。 郑振铎曾潜心研究中国古版画,并留意这幅《姑苏万年桥图》,由万年桥的建造时间推测出此画的创作时间为乾隆五年(1740年)。 根据历史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由知府汪德馨等倡建,建成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孔型石桥。此后,嘉庆、咸丰、同治年间都曾做过大修。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万年桥改建为斜坡,同时拆除石牌坊及桥东西两侧的民房,建成新马路,供日军车辆出入。1944年6月8日,一辆日军货车过桥时,桥突然倒塌,车与数名路人坠河,死3人。1952年拆除旧木桥面,改建钢筋水泥桥。2004年拆除重建,改为三孔石拱桥。 一座桥的历史,也是一座城的历史。只是因缘际会,这座桥与日本总是存在着联系。 神户博物馆研究员冈泰正撰文称:“在研究经由中国输入日本的西洋画时,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的《姑苏万年桥图》是强有力的佐证。这幅画在日本美术史上也是重要的一笔。” 一向重视实景写生的日本美术家圆山应举曾以《姑苏万年桥图》为本创作同样题材,成为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冈泰正以为,也正是从这幅图的创作日期(乾隆五年)开始,日本才开始运用西洋透视法的“浮绘”。这也间接证实了这幅图的创作日期为乾隆五年。 叁 渔樵耕读 另有一幅《渔樵耕读》图也是较大型的作品,高度超过一米。研究学者三山陵女士研究推测为清中期乾隆年间。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典型的农耕时代中国人的吉祥寓意,渔樵之乐,耕读世家。中国式渔夫既可以是寻常的打鱼人,也可以是姜子牙、屈原;樵夫既可以是砍柴人,也可以是朱买臣、陶渊明;耕读人家既可以是寻常农家,也可以指用功读书、求取功名的名门望族。而男耕女织更是寓意着社会安宁家庭和谐的美好图像。 从画面看,上方表现的是远山下水畔的渔人和农人,渔夫驾船捕鱼,农夫打理收获的庄稼,高高的谷仓式的草垛,象征着丰收和希望。水面由远及近,发生了微妙变化,由平静到微波泛起,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在画面中部依旧是水面和岸上的对比平衡,水上几艘小船停泊岸边,妇人与童子,或闲谈,或偎依,或发呆,或是做饭晾衣,船头有装鱼的竹篓,一派宁静。岸边的临水轩前,有母亲在教孩子读书,专心致志。不远处的一棵梅树正在绽放,暗香拂来。 画面往下推进,河面的梅树下,依旧是渔人船只,挂桨卸蓑,夫妻伴子,正在用餐。岸边竹影婆娑,梅树根处则是一个热闹的餐桌,大人孩子席地而坐,围桌而食,三四个小菜,三五个酒盅,有鱼在矮桌中心,还有童子正在上菜。大人们有的在划拳行令,有的已经喝醉了,被人扶着要进船休息。画面中颇有趣味的是一位莽夫裸背向桌,任由童子小手挠背,温馨而惬意。 岸边的屋里,妇人带着孩子正在纺线,屋外的临水空地上,两位妇人正在理织布线,看样子是在为线上浆,一旁有孩子正端碗帮忙。让孩子参与劳动,学会自立,可见已是当时的风气。 在画面的左下角的船舱外,有童子在船头垂钓,还有一童子好奇地看着母亲,母亲正袒胸露乳给怀里的孩子喂奶,童子望向母亲的眼光令人动容。渔网晾晒在船顶,男子端着菜欲走向岸边,或是与人聚餐饮酒。在这画面的尽处,也是河流的一湾,有微风吹过,却波澜不惊,日子像近处的河石,安逸、宁静。岸边石上生长的植物,与远处的飞燕、云彩遥遥呼应,画面语言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牟钟鉴:尊重宗教是无神论的新高度
- 下一篇:青堆子缘何成为辽南年俗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