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走向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39 新华社 陈昌奇 蔡馨逸 参加讨论
“给猴子的头上画个大桃子,再画上叶子……”85岁高龄的胡深对他的小女儿胡小红说,这是进献的寿桃,要画得饱满。胡小红左手握着一只白色的泥塑猴,右手用毛笔在泥猴上细细地勾勒着。一只活灵活现、喜气洋洋的“生肖猴”在她的笔下呼之欲出。 “生肖猴”是胡深为猴年特别创作的一组泥塑作品。泥猴胖乎乎的脸上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脸上、身上的牡丹、寿桃、铜钱等图案寓意吉祥,它们有的怀抱寿桃、有的坐在马背上,憨态可掬的样子惹人喜欢。记者采访当天,就遇到了四批从宝鸡、西安、山东来的游客,慕名前来购买“生肖猴”。 家住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深,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据考证,凤翔泥塑在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取土、和泥、做模具、翻泥坯、刷白、勾线、上彩、上油等12道工序在村里世代相传。 起初,泥塑只是孩子们的“耍货”,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长辈们通常以画着石榴、牡丹等图案的泥塑虎相赠,既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又有美好吉祥的愿望。老虎也是凤翔泥塑的经典造型,圆睁的双目、一对夸张的大耳朵和繁复的手绘花纹是它的标志。 8岁起,胡深开始跟随父亲胡克勤学习泥塑,聪明好学的他很快掌握了泥塑的技艺。成家后,胡深和老伴胡凤珍一个造型、一个勾线,配合默契。“上世纪70年代,父亲走街串巷卖泥塑,吆喝着‘耍货、耍货,一分钱两个’,”胡小红告诉记者,尽管价钱不高,但胡深两口的作品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赶一趟庙会,能赚够全家人两个月的生活费。靠着做泥塑的手艺,胡深养活了一家老小。 不光手艺了得,在胡深手中,泥塑作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以前的泥塑造型粗犷、色彩简单,制作比较粗糙。”胡深说,现在模具更细致,线条的画法由单线改为双线,颜色也由传统的红、绿、黄、玫红变得更加多彩。经过胡深设计、改良的泥塑作品现有300余种。 2002年,胡深的泥塑作品“凤翔泥塑马”被选为马年生肖邮票主图,凤翔泥塑也随着这匹马腾空跃起,名扬四海。一时间,来村里买泥塑马的人络绎不绝,做泥塑的手艺人忙得顾不上吃饭,心里却乐开了花。2003年,他创作的“凤翔泥塑羊”再次登上生肖邮票。自此,每逢新年,胡深总要创作新的生肖泥塑。2006年他被授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凤翔泥塑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名片走向世界,数以万计的泥塑作品远销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2015年,在劳伦斯体育奖的颁奖典礼上,“凤翔泥塑羊”还作为国礼赠予劳伦斯体育学院。 泥塑作品得以走出国门,凤翔泥塑的另一传承人胡新明功不可没。 今年51岁的胡新明出生于六营村的一个泥塑世家,自幼跟随父母捏泥塑。打小做泥塑“不守规矩”的他不喜欢按照模子捏泥人。80年代,胡新明根据当时热映的电视剧西游记和岳飞传,创作了孙悟空、猪八戒、岳飞等为人所喜爱的泥塑人物形象。 1988年,胡新明接到了一笔8600件泥塑的大订单,作品将出口新加坡。兴奋的胡新明日夜赶工做出了一批成品,亲自运到西安。没想到在西安换出口专用箱的时候损坏了一些,等运到新加坡后,买家反馈说泥塑全摔坏了,没有一件是完整的,胡新明说:“这件事对我触动不小,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摔不烂的泥塑。” 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上百次的实验,摔不破的凤翔泥塑终于制成了。“和泥的时候加浆糊、乳胶、陶胶等办法我都试过,但效果都不理想,”胡新明说:“一次无意中听别人说,古时候造城墙给砖头里加糯米汤,给了我启发。”经过多次验证,糯米汤成了凤翔泥塑摔不破的法宝。 目前,胡新明成立的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每年有10多万件的订单。利用泥塑赚的钱胡新民又投入到泥塑的保护与开发中。他开办了凤翔县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展示泥塑作品,还打算建立民俗艺术开发中心,做传统民俗艺术的开发和创新。 未来,胡新明计划将凤翔泥塑的元素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中,让泥塑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胡新明告诉记者,对传统民俗的保护并不是一味的复制经典,而是在保证不丢失经典元素的前提下有所创新,符合时代的特点和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羌族眼中的“猴”
- 下一篇: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