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快的大西南民族交谊舞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44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红君 参加讨论
彝族既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迎客调、吃酒调等,吃酒调又被称为酒歌,广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民间的“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被人们誉为是中国最霸道的敬酒歌。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说词”,这种“说词”,它是一种富于幻想、词语夸张,题材广泛的散文诗,在婚丧嫁娶的仪礼上,宾客酒酣之时辄以这种说词互相问答,气氛非常热烈,对答不上者,要当众认输或罚酒。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巴乌、月琴、笛、三弦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民歌风格古朴,情调各异,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这种起源于民间的民歌,往往是依口耳传授而存在,具有真挚感人,色彩缤纷的天籁特点,多数是供诵读的,以至于可以成为依声录谱的歌谣,其中,有引吭高歌,响遏行云的《所地山歌》,也有低吟轻唱缠绵缱绻的《我的幺表妹》,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梅葛》就是用梅葛调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还有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唱的情歌,有如《妹家大门开朝坡》写情人幽会,女子叫心爱人儿“天阴下雨你莫来,门前门外脚印多。”男子答道:“脚印多来郎不怕,买双草鞋倒踏着,小脚跟着大脚走,别人看作出门脚”,从而赢得了女子的欢心,称赞他“小哥哥说话点子合。”这种优美的彝族民歌,曾被著名诗人何其芳称赞为“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聚居在高山上的彝族,其民歌高吭激越,敦厚朴实;聚居在宽阔平坦的坝子里的彝族,其民歌轻柔优美,柔情似水。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旋律、风格迥异的地区韵味却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葫芦笙、胡琴、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曾受到热烈赞扬。 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对脚舞、被毡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打歌--是彝族民间舞蹈当中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之一,其舞步热烈粗犷、奔放豪迈、节奏鲜明,歌声高亢嘹亮,质朴自然,优美动听,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彝族作为“火的民族”的热情好客、真诚直率、勤劳勇敢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神奇美丽的彝州大地上,无论在繁华昌荣的都市,还是偏僻贫瘠的山野,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体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作者: 杨红君 (1997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迄今为止,已公开在美国《中外论坛》、香港《华夏纪实》、《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民族报》、《中外文化交流》、《文化月刊》、《传记文学》、《寻根》、《中国生态旅游》、《大西南月刊》、《绿叶》、《人与自然》等海内外60余家刊物公开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论文等900余篇,摄影作品600余幅,在CSSCI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在全国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作品曾入选中英文双语对照,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欧可持续旅游发展论坛文集》,《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优秀学术论文集》,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IPCD)全文收录,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现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中国.云南元谋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元谋新华浪巴浦土林风景区任总经理职务;研究方向:民族学、人类学,旅游文化 、旅游文学、旅游地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