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通讯: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的草原盛会吸引中外游客


    日前在锡林郭勒草原落幕的第九届“察哈尔”查干伊德文化节上,2014年就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奶食品制作虽是重头戏,但并非唯一的亮点。作为会场的的传统蒙古包、静候风中的苏鲁定旗、正制作传统蒙古族头饰的老阿妈、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传统歌舞、健壮灵活的搏克手、身着靓丽蒙古袍的男女老少……所有元素交织交融,呈现出一台精彩纷呈的“草原大戏”。
    而在千余公里以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样的活动也是屡见不鲜。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习俗延续下来,如驯鹿,如瑟宾节都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驯鹿成为贯穿全年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200余人的鄂温克部落每年几乎能接待中外游客近50000人次。
    而每逢“瑟宾节”,鄂温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人们在落叶松的间隙里点燃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象征欢乐祥和。
    台湾游客任先生几乎每年都到呼伦贝尔旅行一次,他说:“不论夏季或是冬季,呼伦贝尔总有让人看不完的美景,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出的盛会就让人流连忘返。”
    2016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中外游客总人数为488.47万人次,同比增长8.5%。
    以上种种,都只是内蒙古草原上很普通的活动,但却也是内蒙古草原诸多文化活动的缩影。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底蕴深厚,将草原文化融会贯通、“打包”展示已成当地所有民族文化活动的“套路”。不论是各地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还是内蒙古“走出去”举办的文化活动,草原传统技艺总是无一例外的结伴出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内蒙古已在蒙古国、俄罗斯、美国、马耳他、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丹麦、斯里兰卡等地举办“文化周”活动,阵容颇为“豪华”,对外讲述着内蒙古的故事。
    落于金莲川草原上的正蓝旗人口仅8.3万人,但这里有世界文化遗址元上都和延续千年的传统游牧生活。
    德国Ronan一家便是在内蒙古文化走出去的活动上了解到这处伟大遗址,便来一睹为快。“见证了蒙元盛况的上都城历经风雨洗礼,仍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非常震撼!”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草原城市,目前当地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我们也通过搜集非遗材料、建立档案、广泛培养传承队伍等手段来积极保护民族文化。目前像蒙古包、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技艺都已形成产业化。”当地文化馆馆长苏日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内蒙古旅游局官方表示,内蒙古有49个民族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4000余项。当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内蒙古多民族、多生态、多文化的草原盛会很受欢迎。近几年,有很多中外游客来到内蒙古不光看风景,更多的则愿意感知多样民族文化。(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