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内蒙古俄罗斯族》告诉我们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的俄罗斯族集中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沿岸。它的形成与俄罗斯境内的俄罗斯族有着怎样的渊源?它形成背景、条件是什么?与新疆的俄罗斯族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什么内蒙古俄罗斯族群聚居在额尔古纳河沿岸?他们又有怎样的发展历程,构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众多问题、疑惑都可以在《内蒙古俄罗斯族》中找到答案。
    《内蒙古俄罗斯族》主编、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会长张晓兵先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十一个章节从族源历史、民族生活、文化等不同方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内蒙古俄罗斯族的百年沧桑以及他们由此历练出的不屈不挠、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内蒙古俄罗斯族》告诉人们,这个民族跨两国血缘,但她的起源在中国,是中国56个民族的一分子。
    1689年中国清朝和沙俄签订的第一条边界线划分条约——中俄《尼布楚地界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两岸居民“仍留如旧,不必遣返”。这一规定改变了定居这里人群的命运,从而为一个民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从1870年前后至20世纪20年代末,在额尔古纳地区出现的俄罗斯人居住的村落不断增多,人口增加出现一个小高潮。大量关内汉人在“淘金潮”和“移民实边”政策推动下,像大海起潮一样涌入东北,涌入额尔古纳河流域。“俄国人”“游牧人”和“关东人”齐聚额尔古纳河流域。时事机缘给中俄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新民族形成创造了条件。如《内蒙古俄罗斯族》记载:“大家始而相识为友,继而相爱为婚,渐渐的在额尔古纳河沿岸以及‘东清铁路’沿线出现了一片片小小的村落,一个个与关内村落家庭不同的中俄混合家庭。”内蒙古俄罗斯族尽管是西方欧罗巴人种和东方蒙古利亚人种的跨人种、跨血缘的族群体,但其根在中国,起源在中国,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这一民族与生俱来具备跨血缘、跨文化、跨人种的民族认同心理,以及“汉俄双语”并行的语言认同,是这个民族“合璧性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内蒙古俄罗斯族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交际交流等方方面面。
    《内蒙古俄罗斯族》告诉人们,内蒙古俄罗斯族感恩党的民族政策,重树新观念,借异域文化,繁荣边疆经济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奔小康的热情和积极性,内蒙古俄罗斯族与全国人民一道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以及对“华俄后裔”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关心和关注,吹散了沉积在俄罗斯民族心里的委屈与苦闷,他们与域内各兄弟民族一起,互学互鉴,以诚相待,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从自身民族特色文化入手,创新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产业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党委政府根据其域内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量身定做”的经济发展思路。
    有思路就有出路,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产业——“俄罗斯家庭游”成为额尔古纳方兴未艾的旅游品牌,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繁荣边疆经济,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内蒙古俄罗斯族民族文化的承传与发扬光大。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优惠、扶持政策激发了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让一河之隔的俄罗斯人都叹为观止,连连称赞。
    与此同时,内蒙古俄罗斯族同胞没有忘记对自己文化中的“俄罗斯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内蒙古俄罗斯族》一书认为,内蒙古俄罗斯族应该率先担负起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与重任,为此,“俄罗斯族聚居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反映内蒙古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挖掘、整理、抢救、继承、弘扬内蒙古俄罗斯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级、内蒙古自治区级以及地市盟级、县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内蒙古俄罗斯族》中还可以了解到,按照党的民族政策有关法规,“1994年设立了全国唯一俄罗斯族民族乡。这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权益得到高度重视的体现,也是俄罗斯族传统文化承传与保护的基地,是俄罗斯族走向繁荣富裕的又一个里程碑。2007年成立的内蒙古俄罗斯族研究会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各界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积极性。2008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俄罗斯民俗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馆内5大系列6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内蒙古俄罗斯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俄罗斯族子孙后代永久的记忆,也是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研究俄罗斯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内蒙古俄罗斯族歌舞走出边陲小镇,并在中俄之间搭建起一座“界河大舞台”,促进了中俄边境地区的安定与稳定。
    《内蒙古俄罗斯族》告诉人们,内蒙古俄罗斯族虽然人口少,“民族之花”却不少,他们在发挥着引领前行、垂范后人的积极作用
    《内蒙古俄罗斯族》告诉我们,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成员,以及世居边疆的“边疆人”,“勤劳智慧的内蒙古俄罗斯族群众与各族人民一起扎根祖国边疆,为繁荣边疆、建设边疆、守边固防,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光和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优秀工作者、杰出的民族干部。他们是人民的骄傲、祖国的骄傲,更是俄罗斯族的骄傲,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书中罗列了百余名战斗在祖国各行各业的“民族之花”。本书的编撰者张晓兵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典范。
    张晓兵(俄名:穆·特利)是俄罗斯族与满族联姻后裔,体态相貌、言谈举止中无处不透露出俄罗斯族基因。民族的身份、家族的经历,同胞兄弟姐妹的期待、支持,以及会长的责任促使张晓兵挑起了编写本民族历史的责任和重担。历时三年,不辞辛苦,他多次赴国内相关地区和俄罗斯走访调查,“寻根问祖”,上千幅跨越300年时空的图片、照片为内蒙古俄罗斯族形成,以及在内蒙古繁衍生息的情况找到了可供答疑的真凭实据。由他组织编写的《内蒙古俄罗斯族》不仅是系统研究内蒙古境内俄罗斯民族的开篇之作,也是系统研究中国俄罗斯族的扛鼎之作,做到了多个“第一”。
    该书第一次修正了中国境内俄罗斯民族分布区域次第排序,“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境内俄罗斯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中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世代聚集居住区域之一”,给读者提供了中国境内俄罗斯民族分布的最新、且最真实的信息依据,不仅对中国俄罗斯族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俄罗斯族民族史上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该书第一次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指导,通过对内蒙古俄罗斯族的语言传承、文字发展、民俗民风、文化教育、民族体育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对系统地描述,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图片,考据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宣传和弘扬俄罗斯族优秀的民风民俗。书中呈现出来的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印满往日沧桑的证书、文件,就像一部电影、纪录片诉说着内蒙古俄罗斯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该书第一次通过梳理民族历史脉络,揭示了俄罗斯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醒人们大力保护优秀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俄罗斯族》一书正式出版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中俄跨境民族和中国俄罗斯族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正如该书序言中的一段话,“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近距离探究和感受内蒙古俄罗斯族过去和现今状况的机会,你可以将它作为了解内蒙古俄罗斯族的一扇窗口,你也可以将它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工具。”高度而又言简意赅地阐述这本书出版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