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手工艺村落与传统乡村文化的演变历程以永宁乡瓦拉别村摩梭人手工艺为例


    手工艺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与特定的地域环境中逐渐积淀的文化结晶,手工艺者通过聚集形成手工艺村落。手工艺村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乡土中国”发展的集中缩影。在滇川交界处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中间,手工艺世代流传,浓缩了极其久远而且珍贵稀有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技艺,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手工艺村落文化。本课题通过摩梭人手工艺村落的个案分析,简析传统乡村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瓦拉别村手工艺村落文化概述
    瓦拉别自然村又名瓦拉壁、瓦拉片,隶属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温泉村委会,全村共有89户,483人(2014年数据),居住民族为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彝族等,以摩梭人为主体居住民族。瓦拉别村手工艺种类繁多,涉及的手工艺主要有手工编织、皮革制作、苏里玛酒制作、梳子制作、木雕制作、民间绘画等。据2014年8月的调查统计,该村有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名公认的民间工艺大师。手工编织是村里手工艺的代表,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瓦拉别村是摩梭人聚居相对集中的村落之一,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于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摩梭人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出现手工艺村落以后传统乡村文化结构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改变
    瓦拉别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自从形成手工艺村落以后,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历史上摩梭人主要是靠农业和商业为生。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等,其产量较低。农业之外主要就是商业,永宁是茶马古道由云南通往四川、西藏的必经之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手工艺传承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呈现。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泸沽湖和丽江等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摩梭人的手工艺作品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了摩梭人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
    目前,虽然摩梭人手工编织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廉,但是它正在日益改变着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前的摩梭人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时男人就外出运输商品货物,妇女在家料理家务、放牧等。现在的摩梭人农业种植基本上自给即可,大量的土地处于荒芜状态(主要是因为地处高原,产量低),闲暇时间妇女基本上都在进行手工编织,男子基本上外出打工或者在泸沽湖地区做生意。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收入来源由原来的以农业、商业为主发展到现在,已具有农业、手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样化来源。可以说,这正是手工艺村落形成以后传统乡村文化调整适应的结果。
    (三)手工艺比重的增加
    截至2014年8月,接受调查的瓦拉别村村民中有28户,从事的行业有务农、经商、手工编织等,呈现出多样性。在这些行业中,务农和从事手工编织的户数所占的比例最高(两者均为27户),两者都占到了总户数的96.43%;经商和务工的户数,分别为7户和6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5%和21.43%。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瓦拉别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从事手工编织,每一户从事手工编织的人数从1人到4人不等,可以说,在瓦拉别村基本上每户至少有一名从事手工编织的人员。由此可见,在手工艺村人们所从事的行业中,从事手工艺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较高,这也是手工艺村落形成以来传统乡村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发展的结果。
    三、手工艺村落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手工艺村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瓦拉别村,摩梭人的收入来源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他们每户都会种植粮食,主要作物有玉米、土豆、小麦、燕麦、荞麦、水稻(红米)等。由于摩梭人地处高寒山区,加之土地贫瘠,所以农作物产量不高,造成了很多土地撂荒,种植的粮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局面,很少有人拿出剩余的粮食去卖。所以摩梭人在种植业方面的收入基本上是微乎其微。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瓦拉别村的摩梭人会饲养一些家畜,如牛、马、羊、猪等,牛、马主要是用来犁地、运输等,而猪则是摩梭人一年的肉食来源。摩梭人很少将家畜卖掉,由此可知摩梭人在畜牧业方面的收入也是很有限的。在工资收入方面,由于瓦拉别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村民基本上以务农为主,所以工资收入很少。
    在本次调研中,对于摩梭人的收入来源还涉及到了林业收入、加工业收入、运输业收入、经商收入和其它收入。摩梭人居住在山区,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当地人会到山上采集一些野生药材等,因为野生药材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在采集中所获得的收入很少;除了采集野生药材之外,摩梭人也会种植一些药材。水果种植方面,主要有核桃、苹果、向日葵等,但是种植面积较小,基本上是供自家食用,所以摩梭人在种植水果方面的收入也是很少的。加工业收入方面,基本上是外地的老板拿来原材料让当地村民加工围巾、披肩等,一条披肩给4元钱左右的加工费。在运输业方面,村里只有2部运输车,主要运输一些沙子、木材等,并不是天天都有活,大部分时间车都是停在家里,普通年份收入也就是三四千元左右,好的年份收入能有一两万元左右。经商方面,有几家人在丽江和泸沽湖等地做生意(手工编织批发),年收入两三万元左右。其它方面的收入主要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务工地集中在昆明、丽江、成都等地,年收入为两三万元左右。此外,村里还有2家农家乐,主要是发展旅游,接待游客住宿、餐饮等,年收入在一两万元左右。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瓦拉别村摩梭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手工编织、务工、药材、农业等,手工编织在全村的收入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上每家都能从手工编织中获得不等的收入,而且手工编织的收入来源能占到他们总收入来源的三分一左右。对于当地的经济来说,手工编织可以说是支柱产业,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工艺村落的形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的繁荣反哺手工艺的发展
    当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反哺手工艺,促进手工艺的全面发展,这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事情,摩梭人手工编织的历程可以看做经济发展反哺手工艺发展的缩影。摩梭人自古以来就有手工编织的传统,据瓦拉别村的阿伍七品老人回忆:“听家里的老人说,民国时期的手工编织主要是用麻,编织的物品主要有麻布、麻袋、背包、腰带等。自从小时候记事起,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麻、编织,编织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农闲季节(腊月、一月、二月、三月等),那时候也有编织的图案,基本上都是从历史上传下来的。”
    手工编织的历史就这样一直传承着,“文革”期间家家户户都还有种麻进行编织的习惯,编织和缝制是每个摩梭妇女必会的手艺。改革开放之后,毛线等现代的化纤材料取代了麻,并由国家提供。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丽江、泸沽湖等地旅游业的发展,手工编织也相应扩大了规模,主要产品是披肩、围巾等旅游产品。随着手工编织规模的扩大,2005年阿七独支玛在当地妇联和民委的帮助下成立了首个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个人独资企业),并加入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手工传承分会,于2006年在宁蒗县工商局正式注册。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的商标是摩梭人祖母们佩戴的古钥匙,象征母系大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力;12个版权图案是摩梭手工技艺的体现,妇女们把摩梭图案织进手工艺品中,使摩梭手工纺织品成为了新时期摩梭文化传承的载体。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以保护和传承摩梭传统文化及增加山区妇女就业为目标,坚持传承和创新摩梭手工纺织业。
    为了促进摩梭人手工编织工艺的发展,瓦拉别村于2014年成立了摩梭手工艺品开发协会,会长为以前村里的老村长翁冲高汝。据翁冲高汝介绍,成立这个协会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摩梭人手工编织的发展。协会的主要责任是协调会员之间劳动用工、产品价格等方面的矛盾;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达到资源共享;促进会员与外部的联系,提高会员产品的知名度,进而进行产品的统一销售。协会还开展会员之间的联谊活动,进而增进会员对手工编织工艺的共识。
    四、手工艺村落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跨时空影响
    手工艺村落对传统乡村文化造成了跨时空影响。在时间的跨度上,手工艺在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可以说手工艺延续了传统乡村文化。在空间的跨度上,手工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产业结构、日常的生活方式等,扩大了空间地域的范围,带动了山区妇女的就业等。手工艺村落对传统乡村文化造成了的跨时空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积极影响
    1.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手工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叙事,一方面在制造和解释特定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它更解释着人们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手工艺将摩梭人的日常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手工艺村落的形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弘扬了手工艺文化。手工艺村落凝结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意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识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意义。手工艺村落的形成传承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文化,弘扬了摩梭人优秀的民族文化,全面改善了瓦拉别村的乡村面貌,提高了瓦拉别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手工艺是特定区域、特定民族的乡村生活产物,其产品的形式与内涵必然显示出区域与民族文化的特征,代表着区域与民族文化属性,以此构成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个性特色,形成民族民间手工艺在文化上的唯一性。手工艺对文化的展示,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展示了社会的集体力量,唤醒了人们的集体道德,更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族群记忆与族群认同感。
    4.加强了文化间交流。手工艺作为民族文化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包容性,手工艺产品的流通,增强了本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
    (二)消极影响
    手工艺村落对传统的乡村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如制作木雕、梳子等,如果市场需求旺盛的话,会对当地的原材料(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毛纺织品如果市场需求量大,会增加当地生态环境承载的畜牧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手工编织如果按照市场需求、游客的喜好来进行加工,就会失去本民族的特色,会对当地的手工艺产品造成一定的冲击,使之陷入恶性循环等。
    五、结语
    传统的乡村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结合传统乡村文化的持有者的情况来看,作为主体的“人”“群体”并非“传统、现代”的简单回应物,他们本身就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也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为一体,他们的需求、情感既植根于传统之中,也生长于现实之中,手工艺村落只不过使传统乡村文化的演变加速或者延缓,瓦拉别村手工艺极其完美的阐释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演变。与此同时,瓦拉别村的手工艺也传承着摩梭人传统的民族图腾色彩,保存着摩梭人古老的智慧,是摩梭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希望摩梭人手工艺的发展,能够在传承摩梭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并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课题负责人:刘春 王永军
    【本文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村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成果摘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