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 为民族凝魂聚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44 中国民族报 邱华栋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把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国运相连的地位,这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文采飞扬、博大精深,让我深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作家、艺术家所寄予的四点希望,亲切生动、具体可感,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对文化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为作家服务、多出人才、多出作品提供了指南,为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在这里,我想借用外贸方面的词汇“入超”“出超”来形容当前我国的文学出版物输入和输出状况。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学出版物处于“入超”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优秀作品的输出和世界优秀作品的输入不成正比,输入大于输出。但这种情况在最近一些年,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有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从出版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地翻译了大量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规模是空前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在世界文学优秀作品的翻译出版方面欠账较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很多国内的出版社已经可以做到把最近一两年在世界上引起关注的作品以最快的速度译介过来了。它所带来的效应,一方面是中国读者阅读优秀作品的世界同步性增强了;另一方面是中国作家在广泛吸收本土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积极参照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激发了作家的创造性,增强了作家的文化自信。 其次,近年来,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雨果奖等世界级文学奖项的情况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已经建立了对话关系。继中国古代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评价和研究体系,这使得中国作家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 第三,最近一些年,中国作协和地方作协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国际作家写作营、上海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等活动,中国作家在与世界各国作家、诗人的交流中,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人心灵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第四,我国的文学评价体系开始以中国眼光来评价世界文学。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01年开始,每年邀请专家、学者、作家组成评委会,评选新世纪最佳外国小说,给出了中国评判当代世界文学的标准。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评审机制,连续十多年评选颁发“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在获得这个奖的世界各国作家中,有的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这表明,该文学奖有眼光、很专业。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文学眼光,那么设置这样的奖项是不会成功的,也不会得到当代世界重要作家的关注和赞许。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在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里,中国作家只有广泛地吸取世界文学的精华,打开视野,开阔胸襟,才能具有更强的自信,才可以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而只有成群的杰出作家出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迅速提升,中国文化和文学出版物“入超”的情况才会发生根本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中国作家在创新发展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和创造,对于每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艺术形式和内容如何完美地统一?如何在新媒介、新词汇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找到更为合适的艺术表达形式?如何创造性地书写我们眼前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些既是作家、艺术家的任务,也考验着作家和艺术家的能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文化自信,要努力创新文学艺术样态。要为民族凝魂聚气,要为时代凝心聚力,要为人民抒怀放歌,写出更多温暖人心的作品。而要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学创新,就要更深地扎根人民。作家只有身入、心入、情入人民,才能创作出人民认可的好作品。可以说,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对作家来说,只有以这两点为双翼,才能更好地在文学的天空中飞翔。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