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五百年少梵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05 中台世界 佚名 参加讨论
過去,印度有一婆羅門教徒聚集的村落,村內有五百多戶人家,並有五百位年少梵志。少年們年輕氣盛,為人驕慢,不僅目無尊長,且出言不遜,自恃甚高。一天,他們聚在一起討論: 「聽說,瞿曇沙門自稱是佛,通達一切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沒有人能勝過他呢!」 「真的嗎?我不相信!我們何不辦一場齋會,趁此因緣和瞿曇辯論一番,這樣就可以知道傳言是否屬實,甚至還可以讓他無地自容呢!」 因此,五百年少梵志準備了豐盛的齋飯,請世尊前來應供,世尊也慈悲地接受他們的請求,希望藉此因緣度化他們。於是,世尊帶著弟子來到婆羅門村,接受年少梵志的供養。當時,村子裡正好有一對老夫婦在路邊乞食,佛陀知道他們原本非常富有,而且還做過大官,於是故意問年少梵志: 「你們認識那對乞食的長老梵志嗎?」 「當然知道呀!他們原本是國王的大臣,有無數的財富呢!」 「既然他們曾經財富無數,又為什麼現在必須乞食維生呢?」 「因為他們不懂節制,任意揮霍,將家產敗光,所以今日才淪落為乞丐啊!他們是自作自受。」 佛陀告訴年少梵志:「你們不也是如此嗎?不僅自恃甚高,甚至不懂得禮敬長上。要知道世間有四件事情是要謹慎小心的,如果能夠注意,自然就能福德具足,免離貧窮,不會像這對夫婦一樣落得貧困的下場。哪四件事呢?第一、年盛力壯時,切莫驕慢;第二、年老時要精進,不貪婬欲;第三、有了錢財珍寶,要常行布施;第四、要親近善知識,接受別人的忠告與勸導。像那對行乞的老者,就是沒有做到這四件事,以為世間一切都是恆常不變,有了錢就永遠不會變窮,沒想過成敗是在一瞬之間,一旦家產耗盡,就像池中的天鵝,死守枯竭的池子,永遠也抓不到魚。」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子: 「晝夜慢惰,老不止婬,有財不施,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為自侵欺,咄嗟老至,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老見蹈踐,不修梵行,又不富財。 老如白鵠,守斯空池,既不守持,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思故何逮?老如秋葉,行穢鑑錄, 命疾脫至,不容後悔。」 接著,佛陀告訴年少梵志:「你們應當要知道,若能在人生中的四個時期精進行道,則能免離一切苦難:第一、年少有勢力時,第二、富貴時,第三、得遇三寶能種福田時,第四、思惟萬物無常,聚散離別時。如果能把握這四個時節因緣,努力修行,則能所願皆得,道業也能成就。」於是佛陀又說了一首偈語: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 莫惑墮冥中。當學然意燈,自練求智慧, 離垢勿染污,執燭觀道地。」 佛陀說完此偈,舉身放大光明,普照大地。五百年少梵志頓時心開意解,頂禮佛足,願為佛陀座下弟子。世尊慈悲應允,說道:「善來比丘,袈裟自著,鬚髮自落。」而這五百位年少梵志也應時成就羅漢聖果。村民們聽了佛陀的開示後,亦法喜充滿,決心遵照佛陀的教誨,奉行正法。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易經》云:「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勞謙,君子有終吉」,謙恭是一種美德,若能在年輕時心不驕慢,問師從道;年老時常行精進,心無貪婬,努力耕耘心田,人生自然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