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考选与派遣全过程(修订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45 爱思想 周政 参加讨论
在清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政府多年的反复交涉后,美国国会于1908年正式通过法案,决定将多收的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用于资助优秀青年赴美留学,并从1909年1月开始实施。中美两国很快就此事达成协议,这是一项有利于两国利益的双赢决策。1909年5月,美国公使馆根据协议照会清外务部,派汉务参赞丁家立(Dr. Charles D. Tenney)博士为代表,协助挑选庚款留美学生。 1909年7月10日,清外务部与学部会奏《收还庚子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折并奉朱批,正式启动庚款兴学计划。奏折中说:“拟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所有在美收支学费,稽察功课,约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务极为繁重,拟专派监督办理。”[1] 遵照该办法大纲,新建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管理的游美学务处于7月17日成立。在此之前的5月29日,外务部就已派一年前从驻美公使馆回国的左参议周自齐开始了选派留美学生的工作。经过外务部与学部之间的磋商,两部于8月25日正式札派外务部署右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任游美学务处总办。 周自齐毕业于广州同文馆,曾出任驻美职业外交官十余年,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并曾作为驻美公使梁诚的主要助手,参与了与美国政府交涉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之事。他还担任过驻美公使馆代办,兼任过两广与湖北游美学生监督,了解美国的政治与教育。两部的任命札文说:“外务部、学部为札知事案,查按年遣派学生赴美留学一事极为繁重,兹由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查有署理外务部右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中西学问俱得优长,堪以派充该处,总理综办留学一切事宜。”[2] 在此之后,两部又分别派曾留学日本的学部员外郎范源廉和曾留学美国的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二人任游美学务处会办。游美学务处总办与会办的任命分别于1909年10月10日和1910年3月11日获朝廷准奏。这就是说,游美学务处的领导班子早在正式任命之前就已经开始工作了,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考选和派遣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考选 按照最初的中美协议,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计划是从1909年开始,前四年每年派遣100人,之后的28年每年续派50人,直到近1100万美元的庚款退款用尽,总共派遣约1800人。根据《办法大纲》,派遣的方式是每年通过考试录取年龄在20岁以下的第一格学生100人,年龄在15岁以下的第二格学生200人。被录取的学生首先需要在留美预备学校“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接受学习和甄别,然后从两格学生中各选取50名送往美国留学。然而,由于美国大学即将开学且美国政府多次催促,这次考试改为只录取20岁以下的第一格学生,并直接派遣出国,实际上是一次不得已的仓促之举。[3] 在此之前的几年,一些省份以及北洋学堂、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一些学校陆续挑选和派遣过本省或本校的优秀学生前往欧美公费留学,但并没有过大规模的公开招考。这次选拔庚款留美学生的考试则是面向北京和各省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是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公开考试。这次考试规模之大、科目之多、挑选之严格在中国留学史上前所未有。 7月29日,外务部和学部为招考赴美国留学生事致电各省督抚,通知了考试日期、考试科目、报名日期和报名办法,请各省推荐合格人选,来京报名。为了不拘一格挑选人才,两部除要求各省选送合格生外,还采取了考生个人自行报名参加考试的方法。 按照要求,考生需在8月26日至31日之间到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游美学务处报名,并填写报名书。考生需要亲笔填写年龄、所属省份、学习科目、曾就读的学校或大学、理科或文科学生等相关细节,并贴上相片。报考者必须年龄小于20岁,“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宗教信仰对考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来自官办学校和接受政府资助的学生会得到优先考虑。游美学务处还通过张贴布告和在中文报刊中插入通知等方式公布了考试日期和报名方法[4]。考生报名踊跃,报名人数多达600余人。 在考试之前,游美学务处成立了一个考试委员会,其中包括一些官员和著名的教育家,与美国公使馆派来的汉务参赞丁家立博士一起协助进行考选工作[5]。留学生的挑选原则完全基于考试成绩,最初拟订的录取标准是每科成绩必须在50分以上,或者虽然某科成绩较低,但各科平均分在前30名的考生。[6] 尽管游美学务处对留学生的要求是 “国文通达,英文及科学程度可入美国大学或专门学”,但这次考试从所考科目来看,比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要难得多,而且国文考试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考试从9月4日起在麻线胡同学部衙门考棚进行,共分五场,历时一周。4日考中文,主要内容为国文、中国历史及地理。国文经义题为“学然后知不足义”。历史问答题3道:“诸葛亮自比管乐,而杜诗以伊吕许之,具品诣究居何等”,“李德裕、张居正具功过若何”,“王守仁为名世真才,试言其作用”。地理问答题3道:“秦伐匈奴,略取河南,河南当今何地”,“晋楚争郑城虎牢,楚汉交兵夺成皋,试言其故”,“汉孝武通西域,光武不许西域内属,试言其故”。历史和地理各以答两题为合格。[7] 5日考英文,共5道题,全部用英语出题和答卷。其中论说题一道,题为“在英美文学著作中,哪本书最吸引你?请用大约四百字的篇幅清楚地陈述你的喜好原因。”另一题是“请列出以下每位作者所创作的两首诗:弥尔顿(Milton)、巴恩斯(Barns)、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拜伦(Byron)、朗费罗(Longfellow)。” [8] 7日和8日判卷,按照分数录取和张榜。两门考试中只要有一门成绩较优而另一门稍逊者,都能获得通过。但是国文或者英文知识过于薄弱的考生,在头两天的考试后都被淘汰了,有些考生只得了零分。经过考试委员会的仔细判卷,初试只有68人通过,进入复试。他们是[9]: 裘昌运、王琎、魏文彬、唐悦良、严家驺、谢兆基、邱培涵、李平、李鸣龢、徐承宗、李进隆、方仁裕、陈朴、张廷金、梅贻琦、蒋举清、王长平、曾昭权、何杰、汪懋祖、金邦正、邢契莘、林廷锟、王士杰、贺楙庆、张准、戴济、章鸿逵、戴修騊、邹应欢、张鸿仁、何宝书、黄道隆、袁钟铨、陆宝淦、蔡麟书、程义法、朱复、张福良、邝煦堃、王健、周维华、王仁辅、吴玉麟、罗惠侨、程义藻、高崙瑾、陈熀、杨永言、张元凯、张清澄、顾振、卢景泰、金涛、陈庆尧、吴清度、范永增、汪文纶、秉志、徐佩璜、司徒衍、朱维杰、陈世贞、张惠常、张天祥、胡刚复、锺家骧、宗鸿年。 参加复试的考生9日考代数(7道题)、平面几何(6道题)、法文(4道题)、德文、拉丁文,10日考立体几何(6道题)、物理(7道题)、美国历史(6道题)、英国历史(6道题),11日考三角(7道题)、化学、罗马史、希腊史(5道题)。对于外语,考生可选择考德、法、拉丁语中的一种,如果考两种或全部外语,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奖励。后三天的考试用随时校阅试卷的形式,给出各科成绩。 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复试之后只录取了47人,并于9月13日公布录取名单,按照复试平均分数排名如下: 程义法、邝煦堃、金涛、朱复、唐悦良、梅贻琦、罗惠侨、吴玉麟、范永增、魏文彬、贺楙庆、张福良、胡刚复、邢契莘、王士杰、程义藻、谢兆基、裘昌运、李鸣龢、陆宝淦、朱维杰、杨永言、何杰、吴清度、徐佩璜、王仁辅、金邦正、戴济、严家驺、秉志、陈熀、张廷金、陈庆尧、卢景泰、陈兆贞、袁钟铨、徐承宗、方仁裕、邱培涵、王健、高崙瑾、张准、王长平、曾昭权、王琎、李进嶐、戴修騊。 图1 游美学务处与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合影(图源:中国留美学生月报) 录取的总人数远远低于原计划的100名。来自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程义法获得最高平均分86.2分。成绩在初试和复试中都名列前茅的人寥寥无几。有8人的复试平均分在原定的最低分数线50分以下,但由于他们初试成绩排名靠前,最后也被录取。在47名考生中,29人考了复试中必考的9门科目,17人考了10门,只有梅贻琦一人考了11门,总分最高,为834分。[10] 在整个考选过程中,游美学务处采取了多项措施以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不论是个人报考还是各省送来复试的考生,都要求本人亲自前往游美学务处报名填表。各省保送生在报名之前需要让该省提学使将他们的姓名、考卷、照片等材料寄送至游美学务处。如果时间来不及,要先通过电报将保送生的姓名发来。其他报考生在报名时则需携带当地官员盖章的保证文书,即旗人携带佐领的图片,汉人携带同乡京官的印章。在必要时,这些保证人应能证明考生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在为期一周的考试中,游美学务处的官员对考生,尤其是与招考工作人员有关系的考生严加监视。一旦发现有怀挟行为作弊者,将立即取消其考试资格。被录取的考生在发榜后还需亲自前往学务处核对笔迹,以证明试卷是本人所答[11]。然后,他们需要填写出国志愿书,等待后续通知。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这次考试的水平之高和录取之难不仅给中国国内,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驻美留学监督容揆在一个月后就庚款留美学生的选拔考试发表谈话时告诉采访的记者,普遍认为这次考试是过于严格了。他在北京出差时,甚至美国驻华公使馆的人也向他表示,公使馆内从代办往下没有一个人敢参加这次考试[12]。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选拔体现了游美学务处三位领导人办事的高效率和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这在当时的清政府中实属罕见。 原计划中,庚款留学生的名额分配还要视各省大小、赔款数额、是否有赔款等因素而定,约合每12万9千5百两赔款分摊一个留学生名额。江苏、广东、四川这三个实缴赔款最多的省份应该获得的留学生名额最多。然而,由于各省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47名留学生中有30人来自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江苏、浙江两省,其中27人来自上海的几所学堂。由于英文是考试的重点,使用英语授课的一些新式学校的学生在考试中占有优势。其他省份的一般学校则很难达到这次招生的要求,有些省甚至连一名合格的考生都难以选拔出来。 根据考生在报名表上填写的年龄,47位被录取的学生中27人是规定的上限20岁。实际上很多人当时是少报了几岁,有些则是他们所在的省或学堂所为。年龄最大的严家驺当时已经26岁,而年龄最小的曾昭权只有15岁。这些人所学多为科学、农业、工程技术专业,符合当时清政府所定的留学政策。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学生中不乏体育爱好者,其中包括中国田径记录保持者,足球、棒球、网球等球类运动员。这与新式学校强调运动的校风有关。 初试发榜之后,游美学务处对落选者进行了慰勉,说明国文与英文的重要性,指出学务处将二者视为同等重要。并举例说,考生牛惠生的英文论说词章精美,足为通场之冠,凌道扬、张福运等4人英文尚有根底,周象贤、邝翼堃、胡宪生等14人的英文也属可观,但都因国文太差,未得录取,深为惋惜。学务处鼓励他们及时奋勉补习国文,明年招考时再行报名与试,不要就此放弃。[13] 派遣 发榜之后,被录取的47名学生与游美学务处的官员一起合影留念(图1),这张合影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珍贵记忆。9月15日,所有被录取的留学生在北京接受了由美国医生进行的身体检查。根据要求,他们剪掉了辫子,将头发理成美国青年人的发型[14]。游美学务处发给每人置装费银洋250元,按照自己的喜好定制西装。每位学生还去照相馆拍摄了办理出国手续所需的照片。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在美国学习期间每月的生活费为64金美元,由驻美留学生监督处按照美国日历每月定期发放。这些津贴足以满足他们在美国的必要花销。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的全部学习时间被规定为7年。在此期间,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业之前不得无故和未经批准擅自回国[15]。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期间专心致志完成学业。学部将对毕业后回国的学生进一步考核,合格者有机会在适当的领域获得政府的任命。此外,游美学务处每年拨出5万美元的经费,用于资助那些学业优秀但需要财政支持的自费留学生,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10月4日,所有留学生按照要求到上海与游美学务处会办唐国安会合。在那里,他们办理签证和其他出国准备,领取船票,集体搭乘去美国的轮船。唐国安将亲自带领第一批庚款留学生赴美,并在美国与驻美留学监督容揆一起协助学生到各学校入学。 这些留学生抵达上海后被要求在美国领事馆进行了第二次体检。游美学务处已经任命上海电政局总管唐元湛为学务处驻沪委员,负责在上海为留美学生办理护照、签证、购票、出关、登船等一切手续。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安、容揆和唐元湛过去都曾同属于1873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二批留美幼童,他们的经验有助于顺利组织和管理这批留学生的出国与入学事宜。 10月12日下午,第一批47名庚款留美学生在被录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在上海江海关码头告别了前来送行的父母、家人、新婚妻子或女友,背负着对祖国和个人未来的期望,搭乘“中国号”邮轮启程赴美。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历史性时刻,也标志着近代中国一次新的出国留学浪潮的开始。 协助唐国安护送留学生的是游美学务处英文副文案唐彝和一名助手。与这批庚款留学生同船赴美的有五名其他留学生,包括由游美学务处代为办理手续、购买船票、护送出国的两名贵胄学堂官费留学生和一名他们的教师兼翻译。其他两名是自费购买船票的省半官费留学生。这五人后来都成为不同类型的清华庚款留美生。 “中国号”邮轮从上海启程,途经日本的长崎、神户、横滨及檀香山,最终到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在整个航程中,唐国安根据自己过去的留学经验,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及美国社会中的各种交际礼节,包括就餐、行走、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等。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渴望着马上到美国体验不同的生活。[16] 11月6日,经过25天的海上航行,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美国多个相关民间组织为他们组织了隆重的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有由容揆任监督的驻美留学生监督处的成员、清政府驻旧金山领事馆官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代表、基督教青年会的代表以及美西中国学生联盟的代表。[17] 在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招待会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代表、著名汉学家傅兰雅教授(Prof. John Fryer)发表讲话。他告诫学生们要将两国文化中优秀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宗教为例,他指出中国的孔夫子学说和美国的基督教教义中都蕴含着许多卓越的成分,需要将两者中最好的部分结合起来。他强调,学生们在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不应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也不要刻意追求美国化,而是要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人。傅兰雅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他翻译并出版了上百种科技著作,在宣传科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衔,显示了他在中国的影响力。 前普渡大学教授、基督教青年会(YMCA)国际委员会的代表饶伯森博士(Dr. C.H. Robertson)特地前来旧金山迎接中国学生。他在过去的七年中一直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保持联系,并曾担任天津青年会的干事。他在欢迎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要求学生们在留学生活中牢记孔子的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强调了学生们在跨文化学习中的角色,鼓励学生们学习美国的优秀之处,对于不好的方面要有所改进,这体现了对留学生在新环境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性格的期望。为了欢迎庚款留学生的到来,也为了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教育和这些中国青年学生,饶伯森博士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题为《现代教育为中国做了什么》的长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新式学校和所实行的现代教育。 在欢迎招待会上,游美学务处会办、曾在耶鲁大学留学的唐国安也发表了讲话。他教导学生们:“你们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你们的责任将是在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增进中国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家和美国这个西方最年轻的国家之间的充分了解。我们非常希望建立两国之间更紧密的贸易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消除了种族偏见的相互理解。”唐国安强调了留学生的历史责任,鼓励他们在留学归国后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和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贡献。他的讲话突出了留学生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游美学务处对这批庚款留学生的热切期望。 不久前刚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朱神惠,代表美西中国学生联盟对新来的中国留学生表达了希望与建议。中国学生联盟是美国最大的华人学生组织,其学联期刊《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也刊文向新到的中国留学生表示了热情的欢迎。 基督教青年会秘书长麦考伊(H. J. McCoy)主持了欢迎招待会,并在讲话中强调了美国太平洋沿岸和中国之间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此外,出席招待会的还有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加州分会、洛杉矶分会、旧金山分会的学生干事,表明了不同社会组织和宗教团体对中国庚款留学生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愿意为新来的留学生们提供各种帮助。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到来是当时牵动中美两国利益的一件大事,引起了两国的共同关注。美国媒体在那段时间内,以各种标题如“中国将1100万美元用于教育青年一代”、“促进国家间的友谊”、“东方学生被告知要增进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国学生来了”、“300名中国学生将进入美国大学”、“聪明的学生来自东方——51名中国男孩将在美国学习5年”等,对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做了大量报道。这些报道通常包括对留学生背景的介绍,强调他们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脱颖而出,还着重展示了他们抵达美国时所受到的热烈欢迎,以及他们到来对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意义。这在当时反映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积极一面,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18] 中国留学生在旧金山停留三天并参观了加州大学之后,乘坐特别挂在名为“中日邮递”火车的两节车厢,穿越落基山脉前往中部大城市芝加哥,然后再换乘火车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三天之后,火车抵达芝加哥。在短暂停留的7个小时中,当地的中国学生组织和基督教青年会代表带领学生们参观游览了城市、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校园,并为他们举行了午餐招待会。芝加哥大学校长应邀在招待会上对中国留学生发表了讲话。[19] 与庚款留学生同船赴美的江西半官费女留学生邹邦元到达了目的地,她已被芝加哥西北大学预科埃文斯顿学校录取。迎接她的是同乡朋友,中国女留学生先驱,此时正在西北大学进修的南昌医生康爱德(Ida Kahn)。几年后,邹邦元获得庚款奖学金资助,成为清华学校的官费特别生。 11月13日,唐国安带领着学生们到达了华盛顿特区。清朝驻美公使馆一等参赞、新任驻美留学生监督的容揆亲自前来迎接,唐国安正式将这47名庚款留美学生移交给了容揆。学生们见过清驻美公使和留学生监督后,在华盛顿特区游览了三天,并参观了国会大厦。之后,他们在唐国安和容揆的带领下,乘火车从华盛顿前往马萨诸塞州。 在离开上海37天、行程2万4千多公里后,留学生们在11月16日晚经过波士顿抵达了目的地马萨诸塞州春田市[20]。春田市是容揆最为熟悉的地方,因为当年他们这批留美幼童到达美国时也是以春田市为目的地,并在这里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美国接待家庭。36年后,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再次来到春田市,他们将在这里被分配到附近不同的大学预科学校,正式开始长达数年的留学生活。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程度和背景存在着较大差异,包括英语水平、学科水平和学历状况。有些学生英语程度不算高,有些学生某学科的成绩不出色;有的已经在中国取得了大学的学士学位,有的尚未毕业;一些学生在中国的学位和学分被美国大学所承认,而其他一些人的学分则不被认可。由于当时美国大学学期已经过半,错过了正常申请入学的截止日期,只有两名学历相对较高而且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得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 其中,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前南洋公学)毕业生金涛,拿到菲利普斯学校斯登校长写给康奈尔大学教授的推荐信,独自前往纽约州伊萨卡市,成功进入了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并在二年级就读[21]。1912年4月,金涛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后回国,成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业并归国的第一位庚款留美学生。 另一位是北京汇文大学校(燕京大学前身)毕业生魏文彬。他由于该教会学校的学位和学分得到了美国大学的承认,被阿默斯特学院录取,直接进入该校四年级学习。魏文彬在两年内获得了该校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又于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经济与国际法的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两名庚款留学生之一。[22] 在到达春田市之后的大约两周中,这批庚款留学生中的其他45名同学,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被分配到了马萨诸塞州的5所美国著名的大学预备学校。这些学费昂贵的私立高中每年要向常春藤盟校等美国顶尖大学输送大量学生。 程义法、梅贻琦、范永增、张福良、胡刚复、程义藻、陆宝淦、朱维杰、杨永言、吴清度等10人被分入格罗顿的劳伦斯学校(Lawrence Academy,Groton)(图2)。邝煦堃、唐悦良、谢兆基、李鸣龢、何杰等5人被分入安多福的菲利普斯学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图3)。朱复、罗惠侨、吴玉麟、贺楙庆、邢契莘、王士杰、裘昌运、徐佩璜、王仁辅、金邦正等10人被分入伊斯特汉普顿的威利斯顿学校(Williston Seminary,East Hampton)(图4)。戴济、严家驺、秉志、陈熀、张廷金、陈庆尧、卢景泰、陈兆贞、袁钟铨、徐承宗等10人被分入韦伯拉汉的卫斯理安学校(Wesleyan Academy,Wilbraham)(图5)。方仁裕、邱培涵、王健、高崙瑾、张准、王长平、曾昭权、王璡、李进嶐、戴修騊等10人被分入爱许伯恩罕的库欣学校(Cushing Academy,Ashburnham)(图6)。[23] 图2(图源:《The Academy Journal》, Lawrence Academy) 图3(图源:中国留美学生月报) 图4(图源:中国留美学生月报) 图5(图源:中国留美学生月报) 图6(图源:中国留美学生月报) 第二年夏天,分到预科学校中的一些人开始在大学的暑期班修课。两年之中,所有47人都顺利进入了美国的17所著名大学,其中麻省理工学院10人,伊利诺伊大学7人,康奈尔大学5人,威斯康星大学4人,哈佛大学3人,伍斯特理工学院3人,科罗拉多矿业学院2人,理海大学2人,密西根大学2人,耶鲁大学2人,芝加哥大学1人,阿默斯特学院1人,哥伦比亚大学1人,达特茅斯学院1人,诺威治大学1人,普林斯顿大学1人,伦斯勒理工学院1人。[24] 这些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尖子学生”后来果然不负众望,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在留学期间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学业成果。除了在美国病逝的方仁裕和因神经衰弱而退学的王士杰外,其他45人都陆续完成了学业,23人获得了硕士及以上学位。魏文彬、王长平、秉志、胡刚复等4人在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中成绩显著,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从北京教会学校汇文大学毕业并获学士学位的王长平,跳过了本科生学习,直接进入了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教育及社会学博士,并于191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成为庚款留美学生中最早取得博士学位的两个人之一。 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在学成后陆续回国,其中一些人回国前在美国的大学中任教或在公司中实习,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他们归国后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精英群体,对中国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许多人日后成为著名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教育家,如梅贻琦、胡刚复、金邦正、秉志、张子高、何杰、程义法、王琎等。 两名贵胄学堂留学生杨荫庆和倭伸布到美国后进入阿默斯特高中继续学习,他们后来成为清华学校的官费特别生并进入美国大学。他们的教师,半官费留学生凌道扬,已经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到阿默斯特市后随即进入附近的马萨诸塞农学院就读。湖南省的半官费留学生陈朴,进入庚款留学生中他的几位湖南同乡所在的库欣学校。凌道扬和陈朴以后都成为清华学校的津贴生。 唐国安将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分别送进各个学校,随即又亲自到各校详细查看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确保“所有教授管理诸法,均甚相合,诸生亦皆安心向学”,然后回国。学生中戴济入校后因病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病愈出院后回校继续学习。驻美留学生监督容揆向游美学务处发电报,报告了戴济的情况。[25] 1910年2月26日,游美学务处将第一批47名庚款留美学生到美国后进入大学及5所预科学校的详细入学情况呈文上报了外务部和学部。至此,游美学务处的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考选和派遣工作圆满结束。 附录:游美学务处大事记 1909年7月10日,清外务部和学部会奏《收还庚子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折获准。办法第一条就是设立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管理的游美学务处,专门负责考选庚款留美学生,设立和管理肄业馆,派遣留学生及与驻美监督联系,并与美国公使所派人员商榷一切有关派遣留学生事宜。在此之前的5月29日,外务部就已派一年前从驻美公使馆回国的左参议周自齐开始了留美学生的选派工作。 1909年7月17日,游美学务处正式开办。学务处最初租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一所民房为办公室,后来迁入史家胡同。 1909年7月29日,外务部和学部为招考赴美国留学生事致电各省督抚,通知了考试日期、考试科目、报名日期和报名办法,请各省推荐合格人选,来京报名。 1909年8月25日,外务部和学部经过协商,共同任命外务部署右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为游美学务处总办,“总理综办留学一切事宜”。 1909年8月下旬,外务部和学部任命学部员外郎范源廉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二人为游美学务处会办。10月,外务部任命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担任驻美留学生监督。 1909年9月2日,游美学务处将学务处开办情况及刊刻关防事呈报外务部,并附游美学务处暂行章程、游美学务处人员衔名薪水清单。学务处办事人员包括总办、会办、庶务长、文案、庶务员、书记员等18人。[26] 1909年9月2日,游美学务处将第一次留美学生报名情况及考试的详细日程安排呈报外务部。呈文中提到具体的报名方法,考试的详细日程及科目安排。文中提及各处咨送和进京报名人数已达600余人。 1909年9月4-13日,游美学务处通过严格考试从报名的600多人中录取了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程义法、邝煦堃等47人。9月23日,游美学务处将考取第一批留美学生的姓名、年岁、籍贯等详情呈报外务部。10月12日,第一批庚款留学生在唐国安、唐彝的护送下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唐国安和游美监督容揆将该批学生中两名程度较高者金涛和魏文彬送入美国大学,其他人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5所预科学校学习。 1909年9月30日,外务部会同学部奏请将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做为游美肄业馆馆址获准。10月25日,游美学务处会办范源廉等人与内务部所派人员交接清华园。12月,游美学务处开始在清华园兴建游美肄业馆,建筑承包商为奥地利人斐士。校门及校园中的主要建筑于1911年建成。 1909年10月10日,周自齐因母亲去世,按清朝丁忧去职的惯例辞去了外务部署左丞等所有职务。但外务部因为他“才长识卓,于中西学问均能淹贯,襄办交涉,措置裕如,深资臂助”,又因游美学务处“开办伊始,一切事宜尚待计划,不便更换生手”,所以破例将周自齐在丁忧期间留部仍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并获朝廷准奏。 在其后的两年中,游美学务处总办及所兼清华学堂监督成为周自齐唯一正式的职务。[27] 1909年12月19日,游美学务处就招标长顺等木厂在清华园修建游美肄业馆围墙桥梁工程计划与资金预算呈文外务部。 1909年12月25日,北洋大臣咨请将该省以前已派留英留美学生的经费,纳入美国退还庚子赔款项下开支。游美学务处为此事呈文外务部,予以拒绝:“北洋大臣咨请拨款,碍难照办” 。 1910年2月26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考选与派遣工作结束,游美学务处将这批留学生到美入学详情呈报外务部与学部。该呈文中详细列出47名留美学生赴美后分配到大学及5所预科学校的名单。 1910年3月11日,外务部和学部对游美学务处会办范源濂和唐国安的任命获朝廷准奏。 1910年3月21日,游美学务处将所拟《考选留美学生及各省提学使考送留美学生办法》呈报外务部。该《办法》对今后招考留学生的名额分配、考生年龄与条件、学科程度、报考规则、入学规则、各省提学使考送学生办法做了详细的规划和说明。 1910年4月23日,游美学务处将第一次遣派赴美留学生经费、游美学务处开办经费、宣统元年全年经费详情呈报外务部。 1910年4月,游美学务处聘请归国留学生胡敦复为游美肄业馆第一任教务提调(教务长),随后陆续聘任本国教员20人,同时委托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负责美国教员的招聘工作。 1910年7月21日-8月2日,游美学务处通过考试从400多人中选取了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杨锡仁、赵元任等70人,并于8月16日由游美学务处唐彝护送出国。这批留学生水平比较齐,到美国后直接进入各大学学习。本次招考还录取了第一格学生143人,以备入肄业馆训练。 1910年8月4日,游美学务处将第二批留美学生考试详情以及70名录取生的姓名、年龄、籍贯、分数清单呈报外务部。呈文中提到,各省咨送及在京报考学生共400余人,第一场考试后录取272人,第二场后选出分数较优者70名。还提到考试中有8人作弊,被照章取消考试资格。 1910年12月21日,游美学务处申呈外务部,将“游美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申呈中说 ,游美肄业馆原为选取留学生未赴美国之先暂时学习而设,命名比较狭义。现在学生扩大到500余人,计划高等、初等两科各设四年级,并于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这样,没有出国的学生毕业时也有专门的学历,学生不仅限于留学一种前途,所以游美肄业馆应该改用学堂的名称,以名副其实。因为该馆系赏用清华园旧址,拟请仍沿旧称定名为清华学堂。 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发出告示,称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定于1911年春初开学,并将考取第二格的学生收入初等科学习。除通电各省按定额选取送京复试外,再在京招生第二格学生116名。凡身家清白、体格坚实、志愿坚定、年在12岁以上15岁以下、中西科学能合下开程度者,都可以报名,定期考试。 1911年1月5日,学部札核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并应将初等科改名中等科、编定高等中等两科课程报外务部查核。 1911年2月12-14日,游美学务处通过考试录取李萃林、陆费堉等116名第二格学生,备选25名,收入肄业馆初等科学习。 1911年2月,清华学堂一期建筑基本完工,其中包括改建清华园已有建筑作为行政办公用房和中国教员宿舍,又新建校门、高等科教学楼、初等科教室、外国教员宿舍等多座新式建筑。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所聘请的第一批美籍教员18人到京,其中9人是女教员。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订立了《清华学堂章程》,计总则、学程、入学、修业毕业、游学、管理通则、职员、附则等。《章程》中说,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并规定学堂设高等中等两科,“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学年计。”学科主要分为哲学教育、本国文学、世界文学、美术音乐、史学政治、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生理、地文地质、体育手工等十大类别。 1911年3月,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举行入学复试,参加复试的共468名,其中有各省保送的184名,1910年7月录取的第一格留美预备生143名,12月招取的第二格141名。经过复试全部合格,入肄业馆学习。 1911年4月9日,外务部会同学部奏请宣统皇帝,4月11日获朱批:“依议,钦此”,正式将游美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1911年4月,清华学堂中等、高等两科从3月30日后相继暂行开学,计划等所有校园工程完工,于暑假后订期举行开学礼式。根据当时在校学生的自传[28]和数份早期清华年刊中的校史部分,清华学堂成立之初,系由正副监督三人管辖,三位监督即由学务处总会办担任。[29] 1911年5月中,原清华学堂教务长胡敦复辞职,游美学务处聘请张伯苓担任第二任教务长。周自齐与清华学堂学生代表座谈,解释关于教务长换人之事。 1911年5月24日,游美学务处将添招游美学生缘由及《招考清华学堂学生简章》呈报外务部。其中提到秋季须选送成绩较优生赴美游学,缺额正多,现拟添招一百名。 1911年5月底,周自齐陪同庆亲王载振参加英王加冕仪式。在此期间,外务部委派颜惠庆代理游美学务处总办及清华学堂监督的工作。 1911年6月23-29日,游美学务处通过考试选取清华学堂高等科黄国栋、周明玉等63人为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并于8月10日在游美学务处英文正文案谭辉章、驻美留学生监督处锺文鳌、留美学生施赞元的护送下,从上海启程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到美国后直接进入各大学学习。 1911年9月6日,游美学务处呈文外务部修订《清华学堂章程》,将高等科由4年改为3年,中等科由4年改为5年。 1911年9月16日,游美学务处呈文外务部,请由黄鼎专司留美学生监督。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学生和教师纷纷离校,清华学堂被迫停课直至次年5月。 1911年12月,周自齐10月25日在丁忧期满后,恢复外务部署左丞一职。12月7日,任度支部副大臣,仍供职外务部,继续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及清华学堂监督。 1912年4月初,周自齐离开外交、财政等部,于5月初赴山东上任都督,范源廉被任命为教育部次长,二人相继离开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 [30] [31] 。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根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3月底至4月中的有关书信[32],周自齐离开清华学堂监督一职,由唐国安接替约在四月上旬。) 1912年4月7日,游美学务处致函外交部和学部,申请撤销游美学务处,其一应事务交由清华学堂办理。至此,游美学务处完成了考选和派遣前几批庚款留美学生、创办并管理清华学堂的历史使命。 注释: [1]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2] 孟凡茂:《关于清外务部学部任命周自齐为游美学务处总办的札文》,清华大学校史馆网站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3/1262.htm [3] 李守郡:《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选》,载《历史档案》1989年第三期。 [4],[6],[15] Tan Hui-Chang,“Bureau of Educational Mission t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谭辉章:《游美学务处》), The China Mission Yearbook, 1910。 [5],[12],[14],[17]-[20] 1909年美国各报纸关于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报道。 [7],[8]《学部考验赴美留学生题》,载《浙江教育官报》1910年第17期。 [9]《留美学生考试揭晓》,载《大同报(上海)》1909年第12卷第9期,第31页。 [10]《外务部学部第一次考取游美学生一览表(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九日揭晓)》,载《政治官报》报告类,1909年10月12日。 [11],[23],[25],[26] 及附录中其他游美学务处致清外务部呈文取自《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方裕谨:《清政府开办清华学堂史料选》(载《历史档案》1987年3期)、维基文库。 [13] 《游美学务处慰勉摈弃诸生语》,载《大同报(上海)》1909年第12卷第9期,第31页。 [16] 罗惠侨:《庚款第一批派遣留美学生的简况》,载《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 [21] 金涛1909年11月29日给菲利普斯学校斯登校长的信件,https://chinesestudents.andover.edu/。 [22] 周政:《谁是庚款留美学生中的第一位博士?》,爱思想网站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656.html。 [24] 笔者查阅了第一批庚款留学生全部47人所在美国大学的正式出版物,核实了他们在校注册和所获学位的校方记录。其中很多人曾就读过美国多所大学,此处统计的是他们正式注册(非暑期修课)的第一所大学。 [27] 周政:《为什么周自齐丁忧免职后仍任游美学务处总办?》,爱思想网站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104.html。参看清外务部1909年10月关于周自齐丁忧开缺的奏折和奏请将他留部仍任游美学务处总办的奏片(该奏折奏片1909年10月10日奉朱批准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28] 卫挺生:《卫挺生自传》,中外图书出版社,1977年,第32页。卫挺生是1910年8月游美学务处所招第一格学生,于1911年3-6月在清华学堂学习,并被选拔为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卫挺生回忆:“清华学堂开学时, 教务长是数学家胡敦复先生,‘监督’(即‘校长’)初是周自齐后改为外交部长官颜骏人(名惠庆)先生,‘提调’(即‘副校长’)是范静生(源濂)先生。” [29],[30] 《清华年报1925-26》、《国立清华大学年刊1930-1931》。其中“校史”部分提到:“清华学堂成立之初,系由正副监督三人管辖,三监督即由学务处总会办担任。”和“民国元年五月,学堂重开,周范二氏相继升迁,校务遂由唐国安一人主持。” [31] 《清华年刊1915-16》(英文版),其中“校史”部分提到周自齐和范源廉在清华学堂直至1912年4月游美学务处撤销。 [32]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 书信,中华书局,1986年,第603-604页。1912年3月,熊纯如在给时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的信中,提到自己的儿子要上清华学堂,请他帮忙。严复在3月27日的回信中说,清华学堂的监督是周自齐,如果熊的儿子要进清华,他必当为之介绍。但是严复在4月16日给熊纯如的另一封信中却说,推荐之事,原可帮忙,但现在清华学堂领导改组,此校已归唐国安管理。由此可知,周自齐和范源廉离开清华学堂的时间约在1912年4月上旬。 2015年5月初稿,2024年3月修改 本文发布在清华大学校史馆网站,此处略作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