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27 爱思想 尉承栋 参加讨论
特邀嘉宾 邢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王 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邹广文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才能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为此,本报记者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请您谈谈,五个突出特性相互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何从整体上把握? 邹广文:五个突出特性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相生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共同塑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奠定基础。第一,“连续性”意味着文明没有中断,意味着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独树一帜。连续性为其他特性奠定了基础,其他特性也成就了连续性。第二,创新性意味着中华文明是一个承前启后、返本开新的过程。没有连续性,创新性就会失去目的与方向;没有创新性,中华文明也会失去前进的源头活水。第三,如果说连续性更多地体现的是文化根脉的连贯性,那统一性更多地呈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现实气象。从历史事实来看,统一性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使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从价值认同来看,统一性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连续的价值诉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认同。第四,包容性意味着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即中华文明是“和而不同”的。连续性为包容性提供了现实条件,包容性则决定了连续性的历史走向。第五,和平性意味着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连续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视和平的文化品格,和平性则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使中华文明能够打造自身文化的特色与优势。 王杰:五个突出特性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统筹推进,才能形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合力。第一,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强调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这种连续性使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不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更好地保持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型文明。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就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创新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上。中国古代拥有众多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创新,这为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动力。创新性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保障。第三,统一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体现在国家制度、民族文化、社会秩序等多方面。“大一统”的传统以及不同地区相近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统一性保障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开拓与发展。第四,包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体现在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包容性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实现和谐共处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利于构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第五,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现在对内稳定和对外和平共处上。中国自古就倡导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强调尊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发展是基本国策,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面发展。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很多重要元素,他们与五个突出特性有怎样的联系? 王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追求。 连续性体现在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理念上。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虽历经朝代更替和社会变革,但诸如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诚信,而诚信也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将诚信上升到个人立身处世、国家政权安危的高度。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国古代在科技、艺术、哲学等方面均有许多创新,例如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日食的记载;公元3世纪左右发明了瓷器,在11世纪传到波斯等,这些均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国正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其固有潜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和平性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文化智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关切。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正所谓“和而不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具有“推己及人”的思维观念和“以和为贵”的交往伦理。我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崇尚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和平、反对武力,倡导国家与国家、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这种追求和谐的理念,可以追溯至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当今,我们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和平共处,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思维既是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也是全人类普遍依循的价值逻辑,具有超越时间的时代价值和超越空间的世界意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邢广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其一,中华文明一个显著特征是各民族拥有统一的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统一的文化空间,各民族文化相互嵌入、融为一体,其基础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虽屡遭挫折,但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的状态并未改变,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未毁灭,依靠的正是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认同。其二,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建立在“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基础上。“国土不可分”强调维护共同生活的疆域和空间。“国家不可乱”强调维护国家安定繁荣局面,始终保持统一稳定。“民族不可散”强调维护民族大团结,历史上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要保持下去。“文明不可断”强调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必须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足迹前进,坚持走自己的文明发展之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首先,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并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完善,始终充满生命力。横贯东西的古代丝绸之路给中华文明与其他欧亚文明的交流提供了载体,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长期保持交流。同时,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不同宗教信仰在我国多元并存。突出的包容性使得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能够和睦共存,这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十分重要;保持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对国家长治久安弥足珍贵。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对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王杰:五个突出特性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连续性提供了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和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与发展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厚养分。例如,现代巡视制度就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刺史出巡制。 创新性提供了重要动力。《诗经》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例如,在宋代,科技创造发明在数百年间保持领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科技不断进步,中国制造也成为全球关注。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充分应用,也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和平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形象。中国一直倡导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这种和平性深刻影响了当今中国。中国积极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倡导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和永续发展的牢固纽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 邢广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论述,将维护国家统一上升到中华文明特性的高度。统一国家是各族人民命运所系,五千多年文明史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各民族的命运都与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息息相关,只有统一才能维护各民族利益,满足各民族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在漫长历史中,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各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的有效途径。从包容性的视角看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正确处理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邹广文: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色,凸显了中国特色。从历史必然的角度看,鸦片战争以来,对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正是由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使得我们的现代化没有走向全盘西化,而是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比如,连续性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道路;包容性使我们吸收借鉴西方现代化优势,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平性决定了我们不会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从独特优势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也是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优秀”集中体现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中。今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代表了过去,又意味着未来,中华文明要向世界呈现出方向性和代表性。一方面我们强调中华文明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文明也要走向中国,在互动中使得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得以延伸发展。 记者: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 邢广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深邃的理论视野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传承中借鉴、在守正中创新。在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就是重要的政治理念和人文思想,中华民族始终将“大一统”视作重要价值遵循,强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一统”理念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只有以“大一统”的人文理念为视角,才能更深入理解“统一是历史趋势”。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珍贵的核心价值。民族团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厚重的历史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认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鲜明的历史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深层次的认同。 邹广文:文化是一条河,从过去流经现在、流向未来。中华文明也是动态的,不仅指向传统文化,而且呈现出文化的未来样态。我们既要从历史生成的角度理解五个特性,也要站在未来视角,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发展文明特性,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以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第一,着眼于连续性,善于把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与时代接轨,落实到当今的文化实践中。第二,着眼于创新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第三,着眼于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56个民族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第四,着眼于包容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倡导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第五,着眼于和平性,既要秉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又要坚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更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6月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