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谢和耐(2)
http://www.newdu.com 2025/01/21 12:01:54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3、《中国社会史》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教材,写于1964-1972年间。1972年由阿尔芒·科兰出版社首次刊行,立即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史学杂志》(Revue historique)曾称赞此书为“一部巨著,是东西方语言中的第一部通史,是一种坚实的、光辉灿烂的、完美的综合。”“此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英、罗(罗马尼亚)、意、韩、葡、德、西等国文字。当时这部通史的英译本名为《中国社会文明史》(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sation),J.R. Foster译,曾多次再版。德文译本也曾再版。该书曾荣获圣杜尔奖(Prix Saintour),这是法国最高学术奖,并被英、美以及西方许多大学用为中国通史的教科书,1980年第二版修订时又经过增益,增加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一章,即《从与苏联决裂至毛泽东逝世》一章。1990年第三版修订时又增加了《从毛泽东逝世至八十年代来的中国》一章,随时紧跟历史本身的发展。在最新一版中,谢和耐甚至涉及到了一九八九”六四“事件。 此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技术史,谢和耐认为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改变历史起着决定影响;二是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史。谢和耐认为如果不能认清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所施加的影响,那显然也不能认清西方文化自身。书中反驳了中国文化是孤立、封闭的论点。如此,既克服了旧史学缺乏洞察力的弱点,又避免了新史学忽视历史表象的特征,标志着作者新、旧史学方法的打通和兼容。 《中国社会史》是以一人之力写作中国通史的第一次尝试,由于是教科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者思想的发挥。 4、对中国与基督教关系史的研究 1982年值此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入华传教400周年之时,谢和耐在巴黎伽利马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名著《中国和基督教》(Chineet Christianisme),这部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先后被译为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英文,汉译本有两种。 《中国和基督教》全书分为五章:1、由同情到敌视;2、宗教态度与同化现象;3、宗教与政治;4、中国人的道德与基督教道德;5、中国人的天,基督教的上帝。谢和耐在本书中详细分析了明清鼎革之际中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政治、历史、社会、思想、文化,尤其是世界观和伦理方面的异同,主要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研究,通过中国人和传教士的自述,对比宗教以及社会形态、道德规范、政治、哲学、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触时所发生的强烈碰撞。 该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关于中欧文化比较。谢和耐在《中国和基督教》一书中特别比较了中国人的伦理与基督教的伦理,中国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的异同,指出基督教士入华传教的困难在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二是注重技术史的影响,如对于基督教传教士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研究。他指出,传教士传教而带来的科学知识对中国科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基督教所传入的并非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其传授科学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宗教。 谢和耐在基督教研究方面除了《中国和基督教》一书外,还有一些论文,有些已经由耿升译出,收在《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一书中,如《论17和18世纪的中欧交流》、《利玛窦的归化政策和1600年左右中国文化生活的演变》、《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中国对基督教的第一次冲突》、《论1584年的第一部中文教理书的不同文本》、《17世纪的基督徒和中国人的世界观》、《利玛窦时代的中国文化形势》、《基督教在中国的首次同化尝试》等。 5、《中国人的智慧:社会与心理》 这是一部论文集,收入作者从1955-1992年的一些汉学论文,由法国巴黎加里玛尔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内容很广,包括有:反映中国农业变化发展;研究唐甄及明末清初思想;研究唐律;论述宋代及明清思想史;研究明代的集会及结社;研究中国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研究佛教徒自焚;论述基督教归化;研究基督教入华时的政治及宗教形势;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概述;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讨等诸多方面。 本书分为”导论“、”政治与社会“、”人类学与宗教“、”思维方式“、”文字“等五部分。其中”政治与社会“部分收有”中国城市考“、”关于国家“、”历史与农业“、”人或文牍“、”论责任概念“、”儒教改革“、”16与17世纪的宴集、社团与交际“、”教育“等论文;”人类学与宗教“部分收有”论蛮夷的道德“、”他者的形象“、”裸葬“、”5至10世纪的中国佛教徒的焚身自杀“、”基督教在中国的同化问题“、”中国与耶稣会传教士第一次接触时的政治与宗教“等论文;”思维模式“部分收有”社会与思想史“、”论形神“、”冥想的技术、宗教与哲学“、”王夫之的哲学与智慧“、”怎样读史“、”论变化概念“、”中国与欧洲碰撞中的时空、科学与宗教(17-18世纪)“等论文;”文字“部分收有”文书与历史“、”文字的外形及心理学功能“、”灵祐语录“、”近海集“等论文。 三、学术评价及荣誉谢和耐是当前法国汉学界的头面人物,也是欧洲汉学界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老师戴密微 (Paul Demievi11e,1894-1979)曾使战后法国汉学得到复苏,而谢和耐则使法国汉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法国汉学家一向不写或很少写系统的论著,而只是对古文献作注释,诸如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韩百诗等,谢和耐一方面继承了前辈考据学的功底,但又极大地突破了他们不进行系统研究的框框,用客观、历史的论述和评判进行系统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使法国汉学研究向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为后学者开辟了道路,在欧洲汉学界享有盛誉。例如 在《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中,在对整个佛教寺院经济现象所做的社会考察和解释时,作者没有把佛教寺院经济看成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把它放在广阔的大背景下,视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加以综合考察,因而许多方面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于这种方法论的革新,他在为中译本写的序中称,他首先这种社会学的方法并不像历史学的方法那样,操作起来相对困难一些,尤其是广阔的社会现象,往往不是能一览无余的,它需要大量的广泛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因此至今仍不是论述中国寺院经济的著作中普遍采纳的出发点。在《中国和基督教》中,谢和耐没有叙述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而把重点放在中国人对于基督教的反应上,从而指出中西方对人、对世界概念的根本不同。他指出,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并不需要一个作为创始者的上帝。他认为中国虽然可以与基督教世界接触和交流,有些中国人可能从表面上被归化为基督徒,但中国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基督教化“,中国人也很难具有西方基督徒们的那种思想意识,而是始终都顽固地执著于他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和伦理传统,这就使那些雄心勃勃企图使全世界都”福音化“的基督教神学家们感到不快。 谢和耐在汉学研究上的卓著成果也给他带来巨大的学术荣誉。他先后获得的荣誉称号与勋章有: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普通院士(1979年) ,骑士荣誉勋章;一级教育勋章,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翟理斯(Giles)奖 ,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布杰(Budget)奖“,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的”儒莲(Stanislas Julien)奖“,彼埃蒙特中东和远东研究中心的”都灵和东方奖“ ;日本东洋文库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外籍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院通讯院士。 作为一个汉学家,谢和耐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于1949年8月间在昆明一带进行考察,后又于1957年、1966年、1980年、1985年多次来华访问,1974年和1980年到过台湾,分别与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此外,他还访问过日本、柬埔寨、朝鲜及香港地区,与国际汉学界进行交流。1995年1月应邀参加在海南省召开的国际汉学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刊登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3期,严武译)。2006年他曾对谢和耐著作的主要翻译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耿昇明确表示:经过他一辈子的汉学研究,确信无疑认为:“中国是不可能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中国所走的路都是中国化的”。 为了奖励谢和耐在汉学研究和中法文化交流上的杰出贡献。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谢和耐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这次 “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中国学研究贡献奖”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