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张岱的史学(2)

张岱愤怒地鞭挞魏忠贤迫害忠良"贱之如囚徒"、"轻之如狗彘"、"扑灭之蚊虻"的残酷罪行,切齿谴责魏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祸国殃民,"徒事贪淫,不思恢复,有韩{K14112.JPG}胄之嗜欲,而无其志气;有意偷安,不能留恋,有贾似道之荒淫,而无其福德;自立城府,斥逐言官,有李林甫之蒙蔽,而无其智谋",恨不能立斩奸佞,生祭弘光。
    张岱是一位忠于明王朝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史学家,对于直接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是仇视的,因而对他们不无偏见和污蔑;但另一方面,张岱根据"事必求真,语必务确"的原则,有意识地把农民军与明军作对比:"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而明军的"唐通、白广思、左良王辈,乳虎饿鹰,弱肉强食,百姓遂有贼过如梳,兵过如篦之语,故宁可见贼,不愿见兵也。"由此得出了农民军因受人民欢迎而胜利,明军因被人民反对而失败的结论。这正显示了张岱正确深沉的观察力,较少因袭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为自己的成见所蒙蔽,表现了他卓越的史识。
    严谨的编撰和娴熟的语言技巧
    《石匮藏书》在编写体例方面,继承了《史记》《汉书》等正史纪传体的记叙体例,但又有发展。《石匮藏书》共220卷,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四大部分。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历法》、《盐法》、《漕运》、《艺文》等,这样的分类与以往的史籍相比是独具一格的,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是相吻合的。在列传部分,充分利用了类传的形式,把许多人物,按其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组织到各个类传中,如《循吏》、《独行》《义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仪》《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等,分类很细,便于寻检,人们翻阅目录,便可一目了然。《石匮书后集》63卷,是为续《石匮藏书》而作,以纪传体形式记叙崇祯期和南明史事。人物列传既有本传,也有类传。在类传组合方式上,因传主同时或同事或合或附,如《甲申死难列传》、《勳戚殉难列传》、《乡绅死义列传》、《乙酉殉难列传》等,既简易省笔,又不致漏载,可谓深得史法剪裁之妙,既反映了明末社会动荡,又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忱。前后集成书虽相隔多年,其编写体例仍前后贯串,且后集在前集基础上又有发展。张岱还在本传和类传的前面或后面,往往写有总论或附论,通过这些评论,发表个人对有关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见识。而这些史论既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同时又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在史著编纂上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还有相当高明的史才。
    张岱为人物列传力求真实地再现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只求不失其本面、真面、笑啼之半面"故"下笔描绘,妍媸自见,敢有刻画,亦就物肖形而已。"坚持以真人真事的描写原则,反对不顾事实,为尊者违,为亲者讳,隐恶扬善,谀词虚美。刻划人物时,既讲究笔墨简练,又要细致入微,抓住人物本质的传神的细节,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面貌。他十分赞赏司马迁的人物传记"不苟袭一字,不轻下一笔,银钩铁勒,简练之手,出以生涩","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如楚王护国将军华堞,字用章,乙酉南都失守后,间道奔杭谒见潞王,呈说守城之计,针对潞王顾虑,以利害多方面劝谕,当潞王终不觉悟时,张岱通过华堞的言行:"环观古事,有诸王以其国奉人而得出长世者哉?有可为之势,顾自弃此国仇,何足于论事?拂袖起,裂冠带,掷地下,易缞麻,誓曰:'不复中原,以此见帝',旁观者皆为啼泣。"表现了华堞刚勇机智和尽忠于朱明王朝的精神。作者未加一言,其情状则已溢于词表。张岱非常重视广泛阅读古今异书,"每于正史,世纪之外,拾遗补阙。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如《石匮书后集》(卷十八)描写曹文昭之勇,"一日,贼据平凉山谷,数万余人,人莫敢近。文诏提兵从城外过,如翰于城谯设酒款文诏……文诏掀髯畅饮尽酒一斗许,酌一巵于席末曰:'我杀贼归,饮此酒当未寒'。乃上马呼麾下士,直冲而上,但间妇女儿稚号泣,声震山谷,血光射天,烈日惨淡,贼奔溃,追逐三十里而返。到城谯下马……坐席复饮,巵中酒果未寒也。"这里借鉴了《三国志演义》"温酒斩华雄"的笔法,烘托了曹文昭之勇武。又如写陶仰用骁勇善战,当大敌坚不为动,张岱引用了军中呼为"铁篱笆"的绰号,确实起到了"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的艺术效果。
    张岱在《石匮藏书》、《石匮书后集》类传的总论和纪传的附论中,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发表了评论,其中不乏精湛过人之见。这些评论反映了他的政治观点,体现了他的史识,也表现了他过人的史才。《石匮藏书》92卷《李贤列传》总论云:"以斧击冰则不入,以针轻扣之,则随意之大小而自解。李文达之进言是也。以火锻铁,铁仅销而不融;以泥淬之,则随意之厚薄而自属。李文达之得君是也"。这段评论,通过李贤初为谏官,不看对象,不讲究策略,结果许多好的建议未被明英宗采纳。后来做了宰相,讲究策略,旁敲侧击,因势利导,得到了英宗的信任。《明史》卷176说:"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作为谏官和宰相,不仅要敢谏,而且要善谏,其中"机宜",讲究策略是关键;一味敢谏、死谏,决不是好谏官。这样的评论充满了辩证思想,充分表现了张岱过人的史识和史才。
    向来撰写史传、评论人物的语言讲究古奥庄重,张岱为文力求简洁,明达,词语贴切生动,反对"间有文人才士,或亦艰棘其间,而浮华艳语,稍用吟咀,味同嚼蜡矣"的艰深,浮艳。如描写卢象昇为国捐躯,战死沙场,敌退后,军民在乱尸中找到他的遗体:"左颐后胸刀痕深寸许,身中四箭,凝血犹渍麻衣上。设祭哭,军民雨泣。"仅用二十六字,英雄浴血奋战之形象及军民爱戴之情状跃然纸上。又如评论崇祯皇帝:"先帝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以故侍从之臣,止有唯唯诺诺,如鹦鹉学语,随声附和已耳。则是先帝立贤无方,天下之人无所不用,及至危急存亡之秋,并无一人为之分忧宣力。从来孤立无助为主,又莫我先帝若矣。'诸臣误朕'一语,伤心之言。后人闻之,真如望帝化鹃,鲜血在口,千秋万世,决不能干也。"浅显畅达,琅琅上口。以通俗的文言为基础,大胆吸收口语成分,有时方言、俚语也不顾忌,把通俗化推向史著这一庄严的领域。官修的"二十四史"很难找到这样浅易明快的文字,这是史学语言的一大革新。
    诚然,作为史学家的张岱是无法跨越时代条件和阶级立场限制的。如对待农民军的观点,还有囿于材料闻见的限制,如袁崇焕的被杀、有目无文的列传,等等,都存在不少差错。但从明末清初诸多的野史、众多的史学家的背景而言,张岱的史著及其显示的史德、史识、史才,是值得研究重视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