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倪豪士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研究,著有《皮日休》、《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柳宗元》(合著)及近百篇论文与书评。编有《唐代文学研究西文论著目录》、《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等。学术研究之外,并致力于《史记》、杜诗、唐传奇、《搜神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他还是美国惟一一份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杂志《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i.e. CLEAR)的创立者,并长期担任主编(1979-2010)。2003年倪豪士由于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Humboldt Foundation终身成就奖。
    一、汉语经历据倪豪士本人介绍:他对中国的兴趣产生于高中时期:“我直到十六岁才见到过一个中国人。我在高中时热衷于学历史,读了很多传记与传记文学。有一本书叙述了一个美国船长如何在十八世纪初和满清政府做生意,另一本书描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驻华的几位美国军人。在这两本书里可以看到,中美这两个国家及两国人民,虽然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但是还有不少地方双方可以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就这样我慢慢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见徐公持《一生一世的赏心乐事:美国学者倪豪士教授专访》,文学遗产2002年1期,下同)中学毕业以后,倪豪士就读于一所科技大学。这个大学是他父亲选择的,他希望倪豪士将来成为一个工程师。“可是,我不知道念大学是不是我要走的路。因此,我念得不太努力,成绩也不太好。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面向中学毕业生做的陆军征兵广告。就这样,1961年12月中,我当了兵,并且顺利进人了陆军语言学校”。在陆军语言学校,倪豪士又面临两难选择:是选俄文或是选中文。一方面,他非常喜欢俄国十九世纪的长篇小说作家:“如果学会了俄文,就可不必借助翻译就可以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原著;但另一方面,学中文可以满足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斟酌再三,还是选了中文”。倪豪士说:“此后我也一直没有后悔”。
    陆军语言学校一年的中文课程给倪豪士打下了中文基础,并使他不断增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三年兵役退伍后,倪豪士于1965年进人印第安那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专修中国文学。大学期间,他开始接触欧洲和日本的汉学研究成果,并学会了利用大量参考书细读古典作品的方法。当时倪豪士的中国文学指导教师是柳亚子之子柳无忌。在柳先生指导下,倪豪士决定重点研究唐代文学,并于1968年请假一年去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当时德国汉学是专门研究古典文学的,波恩大学的教授对唐代文学更为重视。他们指导倪豪士用没有标点过的版本,并参考日本学者的注释和研究成果来攻读唐代文学。1969年回到印第安那大学后,倪豪士请柳无忌先生开一门“柳宗元研究”课程。后来他把其中的研究课题所写的论文编辑整理,写成一本专著《柳宗元》于1973年出版。在此同时也完成了博士论文《(西京杂记)中的文学和历史》。
    拿到博士学位后,倪豪士赴威斯康星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倪豪士后来回忆说:我原来以为已经是中国文学博士,中文已经不是问题。到威斯康星之后我马上发现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我教的第一门课是中国文学史。我一进教室的门,就看到里面有八个研究生,坐在前面的四位是刚从台湾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很多关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所以我必须每个晚上再三琢磨第二天的讲课提纲,只能用这个办法才能避免学生问我太多我不能回答的问题。但无论我怎样努力,不时还有人指出我写错的字或说错的话。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算真正了解一句有名的中国谚语:“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
    1975一1976年倪豪士得到一笔奖学金,又去德国汉堡大学跟柳茅彩教授学习西方和中国的中古叙述文。其间他发表了两篇论文:《解读韩愈〈毛颖传〉中的讽喻》(《远东》1976年12月),《试析〈文苑英华〉中“传”的结构》(《亚洲研究季刊》,1977年5月)。1976年我回到威斯康星大学继续研究中国的中古小说和诗歌。1979年出版了专著《皮日休》。在这期间还发表了几篇讨论六朝、唐代和明清文言小说的论文。1980一1983年倪豪士担任威大东亚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在此期间编写了《印第安那中国古典文学指南》,并用中文发表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南柯太守传,永州八记与唐代传记及古文运动的关系》等一些学术论文。
    1983年,他应邀担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客座教授。倪豪士认为这是他第二次深入学习中文的机会。他深入到台湾大学的同事和同学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学习汉语。这一年他已年届不惑。1985年他又去了台湾,一面在台大外文系教书,一面在斯坦福中心学习正规的中文课。因为台湾的本地人都喜欢说闽南话,所以我也学了一学期的闽南方言。他认为:学习南方的方言能使他更多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
    从1989年起,倪豪士专注于对《史记》的研究和翻译,同时也进行唐传奇方面的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倪豪士与大陆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有了更多的接触。新世纪刚开始的2001年,他就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的邀请,担任客座研究员;接受《文学遗产》的专访,介绍他学习、热爱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历,他的治学方法和体会,他对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见解和做法等。2003年7月,他参加两岸学者共同参加的在台北淡江大学召开的纪念杜甫诞生12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介绍了美国学者研究杜甫的成果和特点;2009年3月,赴上海参加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哈佛大学东亚系合作举办的“都市繁华:1500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发表《我心中的长安:解读卢照邻〈长安古意〉》学术论文;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发表《重申李娃传》的学术讲演。2010年6月16日(端午节),他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上,作为外国诗人代表,为“前十强”颁奖。
    这一切,正像倪豪士自己所说的,他把学习中文、走进中国,当成一生一世的赏心乐事;对一辈子追求、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也是倾心尽力、无忧无悔!
    二、研究成果他的主要论著有《皮日休》、《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柳宗元》、《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编著有《唐代文学研究西文论著目录》、《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以及《中国小说的起源》、《南柯太守传的语言,用典和言外意义》、《碑志文列传和传记:以欧阳詹为例》、《美国杜甫研究评述》、《我心中的长安:解读卢照邻〈长安古意〉》、《重审李娃传》等近百篇以唐代文学为主的学术论文与书评。
    

倪豪士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宽厚的学术基础。《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1995由台北南天书局出版,中华书局2007年再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撰写的十二篇学术论文,专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小说。其中像《略论九世纪末中国古典小说与社会》、《〈南柯太守传〉、〈永州八记〉与唐传奇古文运动的关系》、《柳宗元的〈逐毕方文〉与西方类似的比较研究》等篇皆糅合文史、兼及中外或社会政治,可看出其学术视野的宽阔;《〈南柯太守传〉的语言、用典和外延意义》、《略论碑志文、史传文和杂史传记:以欧阳詹的传记为例》等涉及多种文体和学科类别,可见其学术基础的宽厚。在《中国诗、美国诗及其读者》中,谈到西方读者接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困难:一是不明白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和形式,及在其诗歌里的重要性;二是中国古代人与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希望及道德观有差异;三是翻译家有各种不同风格,虽然他们都努力地尝试译好中国诗,但是西方读者还是常常分辨不出杜甫和李白的不同诗风。这好像是不经意的闲谈,实际上亦出于大量资料的分析占有和深入思考:他在2003年于台北淡江大学召开的“杜甫与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个学术报告《美国杜甫研究评述》。其中对以洪叶《杜甫研究》(1952)为发端标志,到宇文所安、周珊珊二十世纪末的学术新著,不仅逐一梳理、评点,也指出在周著中对杜甫的道德观念不理解和不认同。可见他在《中国诗、美国诗及其读者》的观点是建立在大量资料的分析占有之上的,有着宽厚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根基。备受学界称赞的《史记》英译本更是如此。该书以文献学的丰厚而著称:全书不但附有西文和日文译本书目、中外研究成果等学术资料。每卷译本的后面还附有全书的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外文的《史记》版本研究、参考文献、译本、历代注疏、关于《史记》及司马迁的研究、《史记》及《汉书》的比较、其他中文、日文和西文著作等,还包括汉语拼音、汉字及官职英文译文的索引、春秋战国图、秦帝国图等。他在1970年就开始《史记》的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学术会上还专门做过“百年来的《史记》研究”学术报告。到九十年代才开始翻译《史记》,可见学术基础的丰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