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1792-1841)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罕见的历史理论家。龚自珍的历史学说分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纂理论两个方面。他阐述的历史发展学说以有关人性的论述为基础,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可说独树一帜。他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历史编纂目的论、"善入善出"的史才论和史料的相对可信性论述,亦为前人所未道。龚自珍的历史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启蒙意义,即在今天,亦有可供借鉴之处。它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理应具有重要地位。 一、龚自珍的历史研究与编纂实践 龚自珍出身于一个累世京官的知识分子家庭,具有深厚的文史家学渊源。其祖"匏伯先生以科目起家,簪缨文史,称浙右族"(1959年中华书局版《龚自珍全集》第592页。以下凡引自《全集》者,均只注页码);其父龚丽正,为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婿,"从茂堂先生受小学训故,以经学课子弟",并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词名物考》诸书;其母段驯,著有《绿华吟榭诗草》。正如《定盦先生年谱》作者吴昌绶所说,"先生之学,有自来矣"(见592页)。"自珍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第319页),并在少年时代即开始了历史研究与写作。他13岁时,就在研究古今官制的基础上写成了《汉官损益》上下篇和《百王易从论》一篇,但今均已佚。 1812年,龚父简放徽州知府,自珍随行。1814年,其父倡议修《徽州府志》,并"命自珍任征讨文献之役"(第231页)。当时, 自珍在所写《与徽州府志局纂修诸于书》中提出了府县志"宜繁不宜简"和"今史繁于古史"的见解,并得到了汪龙、洪饴孙等志局人员的高度赞赏与认同。其次,龚自珍还自己动手编著了《徽州府志氏族表》,著录了传世二十代以上的十五个大姓。 1814年到1821年,龚自珍主要从事西北史地的研究与写作。"先是桐乡程春庐大理修《会典》,其《理藩院》一门及青海、西藏各图,皆开斜方而得之,属先生校理,是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之始,而于西北两塞外部落、世系、风俗、山川形势、原流合分尤役心力。洞明边事,雅称绝诣"(第604页)。在此基础上, 自珍又拟自撰《蒙古图志》一书,"订定义例,为图二十有八,为表十有八,为志十有二,凡三十篇"(同前)。后因程春庐死,加上1822年11月龚自珍书楼火灾,"此书稿本之半及为此书而收聚之档册图志,世所弗恒见者,尽火毁,遂辍业弗为"(第398页),故"予撰《蒙古图志》竟不成"(第514页)。不过在《全集》中尚存《蒙古像教志序》、《蒙古字类表序》等八篇序文,"亦足见其精博矣"(第604页),龚自珍又曾拟撰《青海志》、《乌梁海表》,今亦仅有序文。龚自珍自称对西北史地"虽非绝诣,自是孤学"(第318页), 魏源亦说自珍"于史长西北史地"(第651页),洵非虚语。 1821年清廷重修《大清一统志》,任自珍为国史馆校对官。针对重修工作中"循袭而不改、阙略而不补、颠舛而不问、苟简而不具、弃置而不道、回护而不变"等问题,自珍写了一篇《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指出了十八个方面的不妥,加之书中言词多有不逊,这就难免得罪了当道者。 1839年,因"境遂大困"和"才高动触时忌"(第622页), 自珍被迫离京返杭。一路上他作诗回忆过去,抒发怀抱,成著名的《已亥杂诗》315首。 其中的第12首云:"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匮如搜采,来叩空山夜雨门。"(第510页)表明他仍幻想清廷日后会把他请回去参加修史工作。 1841年,自珍就丹阳云阳书院讲席,"岁修不及三百金,背老亲而独游,理兔园旧业,青灯顾影,悴可知已"(第352页)。七月到丹阳,馆于县署。 八月十二日(10月3日),即"暴疾捐馆"(第627页),年仅49岁。 二、龚自珍关于历史发展的学说 综观龚自珍关于历史发展的学说,它是由关于人性的论述和关于历史发展的学说两大部分构成的;而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 (一)龚自珍关于人性的论述有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 1、认为人只是一种"倮虫",即身无皮毛鳞甲之属的生物。 龚的这种看法是在解释"风之本义"时阐述的。他说:"客曰:从虫之义,可得闻乎?曰:不从虫,则余无以知之矣。且吾与子何物?固曰倮虫。文积虫曰'蟲'。天地至顽也,得倮虫而灵;天地至凝也,得倮虫而散;然而天地至老寿也,得倮虫而死。"(第128页)龚自珍在这里不仅直率地说人是"倮虫",而且还预言人可能致"死"天地,在当时应该说是"离经叛道"之论。 2、认为人性"善恶皆后起者";又认为人性之中既有尧性,又有桀性, "尧与桀互为主客,互相伏也,而莫相偏绝"。所以,如果把人性比作杞柳的话,它既可作"杯棬"、"门户、藩池",也可作"桎拳梏"、"虎子、威俞"(第129页)。龚自珍关于人性的论述是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发展,代表了当时人性论述的最高水平。 3、认为人必有私。针对"讦其友于朝获直声"的"大公无私"者,自珍认为,"天有闰月,以处赢缩之度,气盈朔虚,夏有凉风,冬有燠日,天有私也;地有畸零华离,为附庸闲田,地有私也;日月不照人床闼之内,日月有私也。……若人则必有孰薄孰厚之气谊,因有过从燕游,相援相引,款曲燕私之事矣。今曰大公无私,则人耶,则禽耶?"因为在自珍看来,只有禽兽才有所谓的"无私","狸交禽媾,不避人于白昼,无私也"(第92页)。自珍还引用《诗经》来说明,在人类社会中,人的行为只有"先私而后公"、"先公而后私"、"公私并举"、"公私互举"这样四种情况。龚自珍正是以这种人必有私的概念来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