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先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笔名素痴,广东东莞石龙镇人。1923年秋,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三年级,曾在该校国学导师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班上听课。是年九月,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在《学衡》杂志上刊登了《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文,批评梁先生对老子的考证。那时张先生还是仅十八岁的中学生,《学衡》编者便以为他是清华的国学教授。1929年,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以官费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专攻哲学与社会学。他在《与张其昀书》中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治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1933年冬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历史、哲学两系,并在北京大学讲历史哲学课。 卢沟桥事变后,先生应浙江大学之聘,在天目山禅源寺为新生讲国史。杭州沦陷,先生辗转返回故里。翌年,赴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0年夏,又来遵义山城,再度担任浙大国史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导师,弘开讲坛,青年学子如坐春风,越两载有余,不幸患肾脏炎病逝世,基地在遵义老城南门外碧云山上,立有墓碑,题云:"史学家张荫麟先生之墓"。1960年前后,先生之高足弟子李埏教授曾道出遵义,往访墓地,已不见遗存矣。 先生兼通文史哲,才学识为当代第一流,其生平贡献以史学为最大。所著《中国史纲》(上古篇)一书,被推为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陈梦家教授语)。其他学术论著,散见于报章杂志者百余万言,多自辟蹊径,开风气之作。台湾出版的《张荫麟文集》,收载未全。 从青年时代开始,先生即重视中国科技史的探索。盖中国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落后,为西洋人所轻侮,先生有感于此,故特别留意发掘中国古代的科技人物及其成就之资料,予以表彰,企图激起国人爱袒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我国科技研究事业的振兴。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十多篇,其中《沈括编年事辑》一文,是近人全面研究沈氏生平及其贡献的启蒙之作,奠定了研究沈括这个课题的基础。1985年,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为了纪念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曾编成《沈括研究》一书,交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继承先生这个意愿的,又如先生所撰的《中国历史上之奇器及其作者》一文,上起远古,下迄清朝中叶,对中国古代一些主要科技发明及其作者加以介绍,确是一篇十分精炼的中国古代机械史略,对后来科技史界影响颇大①。 先生又是近代我国宋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三十余篇,所考究之问题多是首次提出来的,其中不少创见给宋史研究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如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一文刊布后,这两位农民军领袖的英雄业绩才为世人所知,史学界始加以注目。又如《刘锜与顺昌之战自序》②、《〈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③两文,乃近人研究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战功的惟一作品。时先生僻处遵义山城,书缺有间,未克毕其全功,且上述两文刊布于抗日战争期间,流传不广,今已难以觅得。笔者与此间博士生王云裳女士继承先生遗志,草成《刘锜事迹编年》一文,将在中华书局今年出版的《岳飞研究》第三集中刊布。并由王女士继续撰写《刘锜新传》一书,以期完成先生的夙愿。 香港中文大学许冠三教授撰写的《新史学九十年》④一书,列有专章对张先生史学造诣加以评介,誉之为"近八十年罕见的史学奇材"。又说:"就他的最后造诣论,可以说他比绝大多数新汉学家更长于考据,比芸芸浮嚣的史观派更精于哲学思维,也比所有讲求新史学的人更重视艺术描绘。"此外,云南大学李埏教授亦撰有《张荫麟先生传略》,发表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史学论丛》第2 辑上,对张先生的事迹、学术贡献作了翔实而精辟的记述,读者可参阅。 注释: ①参见徐规、王锦光合写的《张荫麟先生科技史著作述略》,载《杭州大学学报》第12卷第4期;王锦光、闻人军合写的《史学家张荫麟的科技史研究》, 载《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2期。 ②载《益世报·史学副刊》第6期,1940年6月13日。 ③载《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1941年4月。 ④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