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吕振羽在三十年代的孔子研究及其意义(4)

其次,“仁”是“忠”、“孝”、“悌”、“信”的本源,统一了孔子的“伦理”的人生哲学和其“正名主义”的政治哲学。吕振羽认为,孔子对当时所遭遇的社会问题如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等级名分的棼乱,诸侯相互的侵伐与兼并,宗法制度的破坏,农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和封建统治地位的动摇等现象,提出用事君的“忠”、事父的“孝”、处兄弟的“悌”、处朋友的“信”来解决问题。而“忠”、“孝”、“悌”、“信”的本源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治人者”的一个无上的法宝,是“君子”立己、治人、齐家、治国、天平下的最基本原则。因为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孔子认为只要大家都肯去作“仁”的修养和实践,则一切社会内部的矛盾,便都能从个人的内心的修养去消灭于无形。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不会“反目”;存在于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破绽,便完全可以弥补起来了;“犯上”、“作乱”的现象再不致出现;农奴逃亡的事情就不致发生;乐利幸福的社会便自然会出现。吕振羽指出,孔子的“仁”是一个无美不备,“施诸四海而皆准”的理想中“圣人”的“心传”,是先验的独自存在的东西。正是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他取得了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支配地位。
    第三,“仁”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吕振羽认为,尽管孔子哲学的“仁”实质上是观念论的,但也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反侵略爱国思想(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操守(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可以久处约,长处乐);自我反省,不重复错误(吾日三省吾身。不迁怒、不贰过。)不固执成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坚强(刚,毅,木,讷近仁。);智(知者不惑。);勇(勇者不惧,临难不苟,见危受命。)等等。这些思想提出,对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了重要作用。[(31)]
    四、关于孔子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
    在探索孔子哲学思想性质问题时,当时众多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冯友兰认为,孔子对传统信仰的态度是守旧的,他的礼即表现了守旧性。孔子所谓的天,指有意志的上帝,是“主宰之天”,所谓“天命”即上帝的意志。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与传统不同,有较新的解释。[(32)]周予同也认为孔子是传统的守旧的天命主宰论者,但又和别的宗教家不同,“传统的天命观,反给孔子以道德的勇气和内心的安慰,使他能超脱生死与世间一切苦难,而发射出一种伟大崇高精神”。[(33)]梁启超则认为孔子的天是“自然现象的代名词,并非古人所说有意识的天,命是指自然界一定的法则,不能拿人力转变而言者”,孔子是无鬼论。[(34)]
    吕振羽认为,由于孔子是一个政论家,只从解决政治问题的要求上探究“人生哲学问题”,同时因为他出身一没落贵族的家庭,且以封建阶级的救世主自命,他只肯从统治者的主观上去说教,而不肯注视客观的存在,所以,“在孔丘的思想体系中,并没有系统地考虑到宇宙本体论的问题”。[(35)]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完全没有意识到宇宙论的问题,只是说他对此不曾作过哲学的思考而提出其系统的说明;他只是主观承袭从来对封建领主们的神创宇宙观,故构成他的思想体系中的“天”和“天命”的地位。《论语》中记载孔子论天和命,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吾……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吕振羽认为,从孔子的论述看,很明显,“命”由“天”定的。“天”是一个无上的主宰。四时万物的运动,都依照着“天”所给予的规律性,在这里,“天”是一种自然法则的范畴;同时孔子又认为人类的“死生”、“富贵”也都是基于“天”所规定的“命”的必然性,则“天”又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宰。[(36)]对于“命”,孔子曾有过许多解释,作为其对现实存在的等级制度乃至“死生”之解释的自然基础。用“安命”的原理去教育大家各安现状,各守名分,“表现出自然主义的色彩”[(37)]由此可见,孔子宣传的“天命观”反映出孔子哲学是客观主义唯心主义的性质,同时也有其麻痹农民阶级的反抗意识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