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伊拉斯莫新论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刘明翰,湖南师范大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长沙410081
    在我国,人们对但丁、莎士比亚、马丁·路德比较熟悉。但是对伊拉斯莫却很陌生。 即使在文化教育界对他也知之较少。其实,伊拉斯莫在欧美的知名度与上述人是类同的 。他曾被人们誉为“西方的明灯”、“人文主义的泰斗”、“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科学之王”……伊拉斯莫在世时,德皇查理五世曾表示要在帝国议会上钦赐他一个固 定的席位;英王亨利八世希望他在英国永久居留;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盛邀他访问巴黎, 并且要他出任新设立的法国皇家学院院长一职;罗马教皇还一度准备授他以副主教的教 职;维也纳统治当局决定给伊拉斯莫颁发终身养老金;西欧许多大学都竞相聘请他任教 授……著名的瑞士宗教改革家慈温利称伊拉斯莫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兼神学家”;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推崇他为“西塞罗以来的第一人及抒情文学的奠基者”,等等。
    对于伊拉斯莫的评述,近年来国内外的史学传统曾有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一些代 表性著作中照搬前苏联学者的提法,称他为德国人文主义者;(二)说他是反对宗教改革 运动,维护罗马教皇的代表人物(注: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4卷上册,三联 书店1962年版,第205-208页;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 出版社1980年版,第377页;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541-542页;陈小川、郭振铎等编:《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版,第123-124页;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9页; 丁建弘、陆世澄主编:《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刘祚昌、 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1页;宋瑞 芝主编:《外国文化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03-704页;沈之兴等主编: 《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153页,等等。);(三)对他的评 价局限大,争议多。伊拉斯莫的成就以及他在宗教改革和教育思想上的历史地位长期以 来未得到充分的肯定(注:伊拉斯莫逝世后,他被罗马教皇保罗四世斥为“异端”,他 的一切著作,均被列为“禁书”。在鹿特丹为他建立的塑像,反复被推倒和重建。对他 的评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以史实为依据,对伊拉斯莫进 行新的探索,评析伊拉斯莫在人文主义活动中的特点和贡献;尤其是阐发新的论点,即 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和活动家。
    伊拉斯莫是德国人吗?
    迄今,一些书刊中把伊拉斯莫称为德国的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根据是讲他虽然出生于鹿 特丹,但“长期活动在德国境内”。这显然不确切。其实,伊拉斯莫住在德国本土的时 间不到6年(从1529年11月至1535年5月末居于弗赖堡)。比他在尼德兰、英国和瑞士住的 时间都短。伊拉斯莫的传世名著是1509年夏完成于英国、1511年在巴黎首次出版的(注 :《愚人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传播最广的著作之一,伊拉斯莫生前已再版达40版,计 12种译本。据记载,迄1632年时,剑桥大学已人手一册《愚人颂》。见盖尔:《鹿特丹 的伊拉斯莫》(Anton J.Gail,Erasmus von Rotterdam),柏林1974年版,第53页;马克 斯·斯泰美茨:《德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Max Stainmetz[Hg.],Die fruehbuerger liche Revolution in Deutschland),柏林1985年版,第187页。)。1515年秋,伊拉斯 莫的名著《新工具》付排期间,他又赶写1篇序言和3篇导论。《新工具》一书是1516年 8月9日在巴塞尔出版的,知识界称这是“一次哥白尼事件”(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 :《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Robart Stupperich,Erasmus von Rotterdam und S eine Welt),柏林1977年版,第123-124、127页。)。1518年,伊拉斯莫的脍炙人口 的另一名著《知己谈话录》在瑞士的巴塞尔问世。1524年,在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的敦促 下,他在巴塞尔写出《论意志的自由》,开始与路德论战。1526-1527年发表《辩护者 反对马丁·路德的<论意志的奴隶地位>的谈话》。“伊拉斯莫于1529年移居德国弗赖堡 ,完成《圣职论》。1533年,增补希腊名人格言《箴言集》,共收集5251条格言、谚语 及小故事,被译成多种文字。伊拉斯莫生前已再版达60版。”(注:盖尔:《鹿特丹的 伊拉斯莫》,第18-20页;马克斯·斯泰美茨:《德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186 页。)他于1535年5月重返巴塞尔,1536年7月12日于巴塞尔逝世,享年70岁。
    伊拉斯莫一生中居于德国弗赖堡境内,只是晚年的一段时间。有人以德国人文主义者 约翰·勒克林(1455-1522年)和小汉斯·霍尔拜因(1497-1543年)同伊拉斯莫交往密切 、观点互有影响,特别是以查理五世在任德皇前曾聘伊拉斯莫为私人顾问等为依据,推 论出伊拉斯莫是德国人,显然依据不足。这就如同不能根据托马斯·莫尔和约翰·科雷 特等是伊拉斯莫的密友,英王亨利七世的御医曾聘过伊拉斯莫担任其子的家庭教师,而 臆断伊拉斯莫是英国人的道理一样。
    有人说伊拉斯莫是德国人的另一理由,是伊拉斯莫在巴塞尔居住的时间长,而且逝于 该地。他们认为,主要讲德语的巴塞尔毗邻德国南部边境,长期属德国领土(注:陈小 川、郭振铎等编:《文艺复兴史纲》,第123页。),然而这里有时差之误。15世纪末, 瑞士因东部疆域问题曾同德皇作战,在法国的大力援助下,瑞士取得一系列胜利。1499 年在多尔纳赫之役战败德皇(7月22日),迫德皇签订“巴塞尔条约”(9月22日)。据此条 约,瑞士邦联在1499年实际上已独立(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是最后公开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巴塞尔和沙夫豪森在1501年已正式并入瑞士(注:威廉·兰格主编:《世界史编年手 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00页。)。伊拉斯莫离英首次抵达巴塞 尔的时间是在1514年8月下半月。他于巴塞尔开始定居的时间则是1521年。那时的瑞士 已是独立之后,而并非德国的境内了。
    再者,绝不可以笼统地把1806年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称号以前,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 “版图”之下,但并不属于德国的思想家、宗教家……都说成是“德国人”。例如,乌 尔利希·慈温利是瑞士的宗教改革活动家;而但丁、薄伽丘和达·芬奇等是意大利的人 文主义者,绝不能都称为德国人文主义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代西欧最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兼大语言学家之一。 这一结论,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我国史学界关于伊拉斯莫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 是有必要加以订正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