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黎澍之路(续一)(11)

问题之四,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经济是一切动力的动力的同时,承认恶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恩格斯赞扬黑格尔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他说:“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马克思又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说:亲眼看到这种灾难是极端卑劣的贪欲驱使的,使人感到悲伤。但是如果不经过这样彻底的破坏,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也是问题。然而在历史上,正是这种残暴的开疆拓土的活动,加强了各地区各国家的联系,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使人类文明获得了进步。黎澍引证这些论点,旨在说明恶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37-38页)
    问题之五,关于英雄、人民和奴隶的问题:
    1987年12月,黎澍在《历史创造者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目前在讨论中出入很大的概念,首先有英雄和人民,附带涉及的还有奴隶。因此,他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说明:英雄有高踞人民之上的统治者,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在人民之中,他们之为英雄,久为历史所公认。英雄有来自下层人民的,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传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都是为统治阶级效劳的,很快就同所从出身的人民告别了。也有为人民办实事的英雄,如包公、海瑞等。英雄同人民并不处于绝然对立的地位,奴隶中可以出英雄,英雄失败了也可以沦为奴隶,不能把英雄和奴隶完全对立起来。历史上除了英雄和奴隶以外,还有别的阶级和阶层的人,难道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历史或者不参加历史的创造吗?这不符合事实,也不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马克思总是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所提的“人们”一词,包括各民族、各国家、各阶级的人在内。至于“人们即人民群众”这种说法,只在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有此一语,不足以证明列宁所说的“人们”均指人民群众。即使如此,人民群众也只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非创造一切历史。(《历史创造者讨论中的几个问题》47-50页)
    问题之六,黎澍强调的基础观点:
    王学典在《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中,把黎澍的基础论点归纳为“物质生产的历史是劳动者创造的,除此之外的历史是非劳动者创造的”。黎澍认为王学典的看法错了,他的基础观点曾经反复强调说,只能是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黎澍由此得到的理解是:“所有的人都在制造(创造)自己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者、劳动群众、各国人民都有他们的历史,非物质资料生产者、非劳动群众、各国统治者,也各有各的历史”。黎的这些话是针对《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而发的,由于该节强调了历史的一面,黎就替它补上了另一面。
    有的批评者提出,“在历史的每个阶段、各个时刻……确有那么些反动派、绊脚石、寄生虫、吸血鬼,阻碍着历史前进。如果把这些腐朽的、反动的历史活动,也冠以‘创造’的美名,岂不是对‘创造者’一词的玷污与亵渎?如果把这些所谓的‘创造者’与人群众一视同仁、平起平坐,那么历史还有没有是非之分?还有没有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之别”?关于这种批评,黎澍已在《历史创造者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中作了回答,他说:恩格斯曾经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也可参考王学典《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中,对于“伦理史观”的批评意见。黎澍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从庸俗化的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
    有的论者对于批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于逻辑推理的错误,不以为然。黎澍认为任何思想首先要合逻辑,人们才能承认为一种合理的思想。不合逻辑,又强要他人相信其有理,那就是强词夺理,断然不足以服人。(《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59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