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的大转换与司马迁的立传标准 从本纪--世家--列传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当时的封建文人相较,确有着思想认识上的新取向,即把历史从帝王家谱引向中下层,把对历史的考察置入广泛的社会环境。在对历史的记述上也摆脱了文告、编年、国别等记录方法的局限,而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日者龟策、游侠刺客,佞幸滑稽等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从社会关系上去加以展示,并从中寻求历史变化的法则。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转变。人及其相关联的社会活动成了《史记》记述的主要对象,“其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因而考察司马迁对人物的立传标准,对于客观地把握其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司马迁把不同的历史人物分别放入本纪、世家、列传加以记述,这之中确实有着人物地位、名份高下相倾的因素,并为此一再受到班固、刘知几的责难。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对《史记》人物为何分别归入本纪、世家、列传的解释,也显得牵强。这表明对司马迁为人物立传的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际上,纵观整个《史记》的人物传记,人物的业绩是最为突出的立传标准。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代表人物,突出展示的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及历史作用,而客观记录人物在活动中展示出的人品,则成为评判人物的另一个方面。对此,司马迁亦有所表露: 维昔皇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 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自序》) 从整个十二本纪看,虽全是“王迹所兴”,但在司马迁看来,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的活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五帝为天下立法度,禹使九州攸同,始皇并六国,项羽灭暴秦,高祖定天下,孝文除肉刑,孝景平灭七国之乱而天下翕然,武帝则攘夷狄,修法度,改正朔,易服色。这些人物的业绩对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最直接的巨大影响。对于项羽,刘知几在《史通》里说“事起秦余,身终汉始”,“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应当放入列传,指责司马迁抬高项羽。实际上,司马迁强调突出的是项羽“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本纪》)的英雄业绩,充分肯定的是人物对历史的贡献。在这里,司马迁并不掩盖人品某方面的缺陷,对刘邦并不因为是帝王而隐讳其奸诈,对项羽并不因为其英雄而掩盖残暴,展现出来笔直书的可贵精神。 对作为股肱之臣的三十世家,司马迁强调的是“忠信行道,以奉主上”的业绩。周公辅政;陈涉发迹;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陈平安宗庙、定社稷,等等。所突出的乐然是人物的社会活动和历史作用。“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的孔子,司马迁指出,“仲尼悼礼废仍崩、追修经述,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自序》)。突出孔子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暗合着当时“尊儒”的社会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记录中,充分显示的是人物自身的社会活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而人物的出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职业等则退居到了次要地位。刀笔小吏的萧何、曹参,乡人家贫的陈平,以织薄曲为生,为人吹箫治丧事的周勃,布衣出生家贫无行的韩信等,他们大多以卑微的出生而出将入相,其命运的改变在于充分把握历史的契机。机会是均等的,而不在于身世的高下及财产的多寡。这一点,在七十列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策士、兵家、小吏、刺客、游侠、儒者、医卜、倡优等均可入传,即使是令人不齿的佞臣、宦者,司马迁也认为“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而为之作传。司马迁摈弃了世袭论、血统观的偏见,以人物的业绩和人品作为品评人物的尺度。帝王也好,功臣谋士也好,下层人物也好,在这个尺度面前是平等的。这既使历史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也表明司马迁认识新视角的确立。 但不容忽略的是,司马迁在为人物作传时,等级观念还是存在的。从体例的设置上来看,《史记》首先把记帝王之事、王迹所兴的十二本纪放在最前面,然后继以辅拂股肱之臣,再述扶义俶傥、立功名于天下的人臣。之所以如此,就如“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自序》)它们之间的序是不能僭越的。从中不难看出司马迁“尊主”的思想。这与孔子述《春秋》,正得失,抬高天子地位的情况虽有不同,但在以帝王为中心,突出王权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可见,司马迁思想中的人民性因素是有限的。对于陈涉,司马迁的确站在肯定的立场上为其立传,但肯定的是其作为反秦豪杰所起的历史作用,而不是当成起义领袖加以歌颂。汉室天下得力于农民起义,陈涉首难,功不可灭:“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秦楚之际月表》)另外,司马迁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秦作为暴政的代表,陈涉作为反秦代表,肯定的是陈涉抗暴的社会意义,说明秦行暴政,起于闾巷的陈涉也能推翻社稷。这与贾谊“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意相似。这恐怕也是司马迁为陈涉立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汉之际作为社会变更的一个过渡阶段,经历了陈涉起义,楚汉战争而最终确立汉家一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历史呈现出相当活跃的趋势。当“天下苦秦久矣”时,人们纷纷斩木为杆,争为天下王,历史人物(包括中下层)的个人活动突出且较少受到限制,人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造就了大量出身卑微的王侯将相。传统的世袭论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现象,确实有许多困难。因此,当如实品评这些历史人物时,就势必会肯定其社会价值,闪现出一些人文因素。汉初的贾谊等思想家都有这一共通性,我们对司马迁思想中的人民性因素也应作如是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