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2)

一、郭嵩焘的富强观
    “自强求富”是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思潮,但对“富强”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别。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郭嵩焘对此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张良俊著文(注:张良俊。郭嵩焘的“富强观”[J].福建论坛,1994,(2)。)认为,郭嵩焘的“富强观”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厘正治国之本,这就是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姑务其末”,即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郭嵩焘的“富强观”、“重商”主张,主要反映在他光绪元年上总理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一折中,张良俊撰写专文对这一奏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肯定了它的思想价值。“它冲破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另辟了一个源头。”(注:张良俊。论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的思想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1994,(4)。)吴义雄则从洋务运动批判者的角度,论述了郭嵩焘对“富强”的理解:依靠广大商贾的力量,使民族经济发展起来,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富强。国家在这中间要做的,只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政治上的保证(注:吴义雄。洋务运动的批判者:郭嵩焘[J].学术研究,1990,(2)。)。由于郭嵩焘十分重视商人在发展近代民族经济中的作用,又反复呼吁封建国家要摆正并改善与商人的关系,使得有学者自然而然地将郭嵩焘的这一思想归入到近代“重商富民思潮”的范畴中,并称郭嵩焘的重商主张是“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界价值观念的一次重大更新”(注: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22。)。
    二、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
    郭嵩焘出身封建士大夫的旧营垒中,精通传统文化,又了解洋务,对西方文明做过实地考察,这为他对中西文化的整体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他高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反对再以夷狄看待当时的西洋各国,承认“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虽然,这种文明并非尽善尽美,但从整体上却要优于中国文明。这就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的“夷夏观”、“体用观”、“道器观”、“本末观”等等。对此,学术界基本没有什么争议。庞世烨不光考察了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总体观,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从宏观上、总体上最早认识到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的人”。而且对郭嵩焘从中西文化器物、理论和制度、心理三个层面所作的微观比较,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比较分析是深刻的,他的思想“启迪着后起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们”(注:庞世烨。郭嵩焘中西文化观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5)。)易惠莉则认为,近代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郭嵩焘不是第一人,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曾对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过比较。但郭嵩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则在广度、深度乃至意识的清醒上远远超出冯桂芬”。接着该文具体从中英两国的道德、中西政治体制、中西政治统治、中西科学与教育四方面阐述了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他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对于近代中国人实在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启蒙。”(注:易惠莉。论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J].学术月刊,1987,(10)。)吴祖鲲在论述了郭嵩焘对夷夏之辨、体用观等的基本态度和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基本认识之后,得出结论说,郭的思想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河”(注:吴祖鲲。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西学东渐”中的郭嵩焘[J].社会科学战线,1995,(2)。)。丁伟志等人更是认定,郭嵩焘“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主张“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注: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20。)。
    三、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及实践
    钟叔河认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包含两个基本点:“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服”;办洋务必先“通其情,达其理”。这种“通情达理”就是赞成开放,赞成向外看,赞成进步(注:钟叔河。论郭嵩焘[J].历史研究,1984,(1)。)。王栻等人认为,郭嵩焘虽然对外支持李鸿章执行妥协投降、一切主和的外交政策,但其“主张尽量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却是非常进步的”。而且其主和的外交思想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只想国家能够得到和平的稳定的环境”(注:王栻、孙应祥。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3)。)。崖丽娟试图区分郭嵩焘的洋务思想和他的外交思想,前者即“通情顺势达理”、“区分本末相辅以致富强”的思想,而其外交思想虽然与李鸿章等人的主和外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郭嵩焘却绝非李鸿章一样是买办外交官,且其多年的外交活动中,“也无卖国劣迹”。两种思想是“一而二,二合一的过程”,“洋务是外交的基本思想,外交观则是洋务观的外在延伸。”(注:崖丽娟。郭嵩焘洋务思想新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2)。)曾永玲指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和其他洋务思想家相比有四大特点:(1)对西方由表及里有全方位认识;(2)对封建专制与传统文化的全面怀疑;(3)对封建社会“人心风俗”的尖锐批判;(4)反对一切对外战争(注:曾永玲。郭嵩焘思想简论[J].史学集刊,1989,(4)。)。郭嵩焘出使英法,不仅推动了国人外交观念的进步,而且也加快了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建设进程。通常论及郭嵩焘的出使,多是叙述其缘起、经过以及因出使而引发的风波,而对其具体的外交活动及成就则较少涉及。熊月之详述了郭嵩焘在出使过程中做的奏请设立领事馆等10件实事,指出郭嵩焘在两年的公使生活中,虽无彪炳煊赫的建树,但总的说来,郭嵩焘“称得上是一位有胆略、有见识、肯办事的爱国外交家”(注: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J].求索,1983,(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