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和第三党为反蒋做了大量工作,发展组织,开展宣传,联络军人,尤其是建立了“黄埔革命同学会”,吸收及团结黄埔学生达5000人左右,并利用1931年春的宁粤对立,鼓励孙科参与反蒋,并准备借此机会发动反蒋武装起义。邓演达的活动引起蒋介石的惊恐。蒋派王柏龄到上海,协同上海警备司令部、租界当局,悬赏缉拿邓演达。 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被捕。蒋介石立即要求将邓引渡出租界,并押送南京。在关押和押送过程中,邓演达两次放弃了逃跑的机会,一是他要为一道被捕的同志承担责任,二是他始终认为蒋介石“决不至于杀我,但三五年内决没有出来的希望”。(注:罗任一:《邓演达回国组党》,《邓演达》文史版。)到南京后,他在狱中的待遇很好,且可以读书看报。蒋介石先后派齐世英、段锡朋、戴季陶、吴稚晖、张继、何应钦前往诱降,希望他与蒋合作,均遭拒绝。九一八事变后,蒋曾亲自找他谈话,问他对日本侵略有何感想。邓回答:“要不是你叛变孙中山的遗教,连年内战,排除异已,民穷财尽,日本敢这样猖狂吗?”(注:《邓演达生平与思想》,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页。)这是自1927年1月以来,邓、蒋二人唯一的一次见面,结局自然是不欢而散。 显然,蒋介石此时并不想杀邓。分析原因,大致是:一、蒋此时四面楚歌,国际上有日本侵略,国内有共产党武装斗争,党内有两广非常会议,他急切希望邓能为他所用,他化为助力;二、邓与两广方面关系甚深,蒋正争取宁粤统一,但不清楚两广对邓持何态度,贸然杀之,或许会加深与两广的矛盾冲突;三,蒋对黄埔出身的人素来别具一份感情,对邓自不例外,同时也担心杀邓会引起黄埔系的分裂。因此,在邓演达坚决不屈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起作用,长期囚禁邓氏将是蒋介石的主要选择,而邓本人也是这样估计的。 然而,在宁粤谈判中,汪精卫、陈济棠反对将释放邓演达作为向南京提出的条件;邓又拒绝了蒋介石提出的在其下野期间不写反蒋文章的要求:(注:史夫:《浩气冲霄》,《邓演达》文史版。)何应钦、何键、何成濬等联名要求杀邓;(注:史夫:《浩气冲霄》,《邓演达》文史版。)尤其是戴季陶警告说:“今日可怕的敌人,不在汪(精卫)、陈(济棠),能动摇根基、分散黄埔革命力量的,除邓演达之外无他人”,(注:黄雍:《黄埔革命同学会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而事实上,包括胡宗南在内的20多名黄埔学生已联名写信,要求力保邓演达,(注:张含清:《悼念邓演达同志》,南京市政协《史料选辑》第2辑。)这一切都促使蒋重新考虑对邓的处置。在宁粤谈判中,蒋介石同意下野,但他深信只要有黄埔系和军队的支持,他就会复出。而现在他担心下野后,两广方面会释放邓演达;邓也许会与孙科、陈铭枢、甚至胡汉民合作,利用自身的优势,控制黄埔系,进而控制军队,如此则蒋重新上台的困难将会大得多。权衡利弊,蒋介石终于在下野之前,下令于11月29日杀害了邓演达。 在这一时期,邓演达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为蒋背叛了孙中山,故坚决反蒋,被捕后也决不妥协屈服。而蒋则出于对邓的赏识,或许还有当年合作共事的感情,反复劝降,但未获成功,最终在重新获取政治权力这一决定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除掉邓演达。这固然充分反映了蒋介石的心狠手辣,但是否也还有一些无奈在其中呢? 综合分析四个时期邓与蒋的关系,可以认为,在1927年以前,双方追随孙中山,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实现三民主义,有着较多的一致之处,因而能够比较好地合作,虽然其间也有歧见,但并未影响两人的良好关系。这种歧见最集中之点即为三二0事件。尽管有材料证明陈独秀及部分共产党人将三二0作为蒋介石反革命的起点,并因此提出了“新右派”的概念;也尽管1927年8月17日邓演达在给共产国际作的报告中指出,三二0事件的原因是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害怕工农运动而反动,党内民主化与个人独裁权力的斗争,并成为日后左派与蒋分裂的开端。(注:邓演达:《中国革命最近的严重局势之由来》,(1927年8月17日),《邓演达历史资料》。)但无疑在1926年三二0事件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邓演达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他在4月初当面批评了蒋介石之后,显然是接受了蒋的解释,并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支持蒋介石的。 蒋介石作为中国资产阶级右派的代表人物,对苏联、对共产党、对工农运动实际上始终是心怀疑惧的。早在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之初,他就表示过“决不信吾党可与之(按指苏联共产党)始终合作”。(注:张含清:《悼念邓演达同志》,南京市政协《史料选辑》第2辑。)但不论是共产国际、苏联、中共,还是邓演达,认清蒋的本质是一个渐进的进程。就邓演达而言,1926年下半年起,他对蒋的军阀作风已生不满,但他彻底看清蒋的本质大致应定在1927年1月间。从此以后,他开始了反蒋斗争,直至英勇献身。但是,直到他牺牲之时,他实际上还是没有看透蒋介石性格残忍的一面,而始终认为蒋不会杀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