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鲁滨逊的史学思想(4)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鲁滨逊认为,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观点以适应目前的环境,“经常调整我们的回忆来适应我们当前的需要和希望,并利用它来分析我们现在的问题”[3](P93)。由此看来,在鲁滨逊心目中,“现在”或“现状”是一切历史的参照系,是“历史”发展演变的顶峰。他痛惜:“我们思想习惯的变化要比我们环境的变化慢得多,而且往往差得很远”,并且始终用“陈旧过时的眼光来观察新问题”,“用陈旧过时的推理来解决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不能适应我们的环境的一个主要原因”[3](P19)。很明显,鲁滨逊不仅要求人们接受“现状”,而且还必须适应它、赞美它,“适者生存”。
    由此也可看出,鲁滨逊对现代美国工业资本主义高度赞扬。“无论从本质上还是结构上,现代工业社会是没什么错误的”。即使有点困难,也无须什么“革命”,可通过改良予以克服。如何改良,“那就要求援于历史”。显然,鲁滨逊所追求的是一个更加合理、更有秩序的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在说明撰写历史的理由,即阐明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并解释事物发展的缘由时,他都是为现行社会体制提供理论依据的。“任何进化论的历史学家都认定现状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历史对错的衡量标准。”[10]
    2.鲁滨逊的“新史学”既是现代美国工业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在为美国社会的现代化服务并提供历史根据
    在《新史学》一书中,鲁滨逊多次谈到一种“可用的历史”,并要详尽叙述这种“历史”,把它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对这种“历史”,不仅要知其“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际上,他就是希望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理出可用之材料为现实服务,为现代美国工业制度辩护。引经据典,目的就是要让普通人知道,今天的工业社会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虽有这样那样的“流弊”,但它是人类从手工到机器,从简单到复杂这一史诗般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所以,在“普通人应该具有历史知识”这一章里,鲁滨逊花了很大篇幅谈及“历史与工业教育”的关系问题。虽然他也认识到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年轻人必须“过早地用自己双手养活自己”,普通工人逐渐失去独立自主性,变成机器的奴隶,并对他们表示了非常诚恳的同情,但他并没有更深入地去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事实上,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以及公司化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必然产物。然而,本着为现实服务的宗旨,鲁滨逊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人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接受现行社会,并视自身劳动为“有趣的、有价值的”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与资本家们通力合作,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固有流弊,提高工业产量和经济效率。
    我个人认为,鲁滨逊上述观点不无可取之处。某种程度上,这对于中国当前形势还有现实借鉴意义。在我看来,一个社会,无论是姓资还是姓社,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难免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社会风气自然不及小农经济时期那样纯朴。对此,我们不应把它们看成是洪水猛兽而对现代社会予以否定。关键问题是考虑该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即我们现在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其实,所谓国民素质教育,其重中之重,当属历史教育。因为只有历史教育,才能使国民了解自身民族文化,理解现行社会,才会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即使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国,都向来重视历史,尤其是本国史的教育。由鲁滨逊之主张就可见一斑。须知,“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它最终也将被历史所遗忘”[11](P324)。而历史究竟应该如何为现实服务,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中国历史学家而又不能不应对的课题。从这种意义上看,鲁滨逊的《新史学》常读常新仍不失其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广智。现代西方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58.
    [2]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27.
    [3]鲁滨逊。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183.
    [4]张广智。美国新史学派述评〔J〕。世界历史,1984(12)。92-95.
    [5]William H·Goetzmann,"Amertcan's Historians and Their Witign Since 1776",cited from"Sources For American Studies",eited by Jefferson B·kellogg and Robert J·Walker,Coonecticut,1983,P156-163.
    [6](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416-424.
    [7](英)乔治。P.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43.
    [8]Richard 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Historians.Chicago,1968.72.
    [9]杨生茂。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6-176.
    [10]宋瑞芝等。西方史学史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316-320.
    [11]David Gross.The"New History":A Note of Reappraisal.History & Theory.1974,Vol.XⅢ,No.1.
    [12]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32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