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家在史书编撰方面,有不少创新之作。如虞世南以问对形式撰《帝王略论》, 意在“商略古今”,说“治乱之迹,贤愚二贯”,专论历史上明者可为规范、昏者可为 鉴戒的帝王。(注:《帝王略论》序,见敦煌古书2636号《帝王论》残卷,据黄永武主 编《敦煌宝藏》,新文丰出版服务有限公司1986年版。日本东洋文库亦藏有鎌仓时代《帝王略论》抄本残卷。)如李延寿以《南史》、《北史》分别表述同一时期 的南方几个相连续之皇朝的历史和北方几个或相连续或同时并存之皇朝的历史,并使《 南史》、《北史》多有互见之处。如吴兢专记贞观年间太宗君臣讨论、抉择治国安邦之 事,编为10卷40目,撰成《贞观政要》一书,为历代所重。如许嵩撰《建康实录》,以 反映历史上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几个相连续之皇朝的历史。如杜佑《通典》,在 历代书志的基础上,撰写分门别类而紧密联系的制度史,是为“十通”之首,等等。( 注:以上五种史书,除《帝王略论》仅存残卷外,其余四种皆流传至今。另有一些类似 著作,早佚,不论。)今天看来,这些历史著作不仅在内容上和编撰思想上十分重要, 同时在编撰形式上也各有创新。 本文这里要论述的苏冕所撰《会要》,亦属此类情形。所不同者,《会要》记唐初至 德宗朝之政事,后世他人曾有两次续作,久之,本书面貌乃渐次湮没。史载:第一次续 作在唐宣宗年间由崔铉主持完成,补记德宗至宣宗年间事,自成一书,名《续会要》, [1](卷一六三《崔元略传》附《崔铉传》)一名《弘文馆续会要》。[2](卷二0七《艺文 志六》类事类)第二次续作在五代北宋之际由王溥所撰,补记宣宗至唐末事,并同苏、 崔二书合为一书,名曰《新修唐会要》,[3](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后简称《唐会要》 。现今传世的《唐会要》,早已题为宋人王溥所撰,这使苏冕的开创之举大为淡化,失 却其应有的分量。因此,如何根据史实揭示苏冕《会要》的面貌很有必要。此外,《唐 会要》中尚保留有苏冕(苏氏)的有关评论21首,据此可以探讨苏冕编撰《会要》的有关 情形、《会要》的性质与特点,以及苏冕的史识,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唐代史学上这很有 意义的一页。 许多年来,未曾见到有专论苏冕与《会要》的研究文章。近一二十年中,有些中国史 学史著作和文献学、史料学等著作,在讲到《唐会要》时,多有涉及于此者,但都十分 简略。(注:参见陈高华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2 11页;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231页;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王朝中等著《中 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256页;陶懋炳著《中国 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279页;张传玺主编《中国历史文 献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李学勤等著《中国古代史导读》 ,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197页;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谢保成著《隋唐五代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08-209页;王树民著《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8-119页;瞿 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367页;黄永年著《唐史史料 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1页。)这也是笔者有意于撰写此文的一个原因 。笔者撰写此文还有第三个原因,即《会要》撰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这可 视为会要体史书创立的标志,至今已整整1200周年,故撰此文,以为纪念。(注:《唐 会要》卷三六“修撰”记:“贞元十九年二月,淮南节度使杜佑撰《通典》二百卷,上 之……又,杭州刺史苏弁撰《会要》四十卷。弁与兄冕缵国朝故事为是书。”从行文 的语气来看,这两件事都发生在贞元十九年,故连书之。对此,论者较少关注。杨翼骧 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一册主此说(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6-307页), 今从之。按:《通典》奏进,时在贞元十七年,此误,详后注。) 一、苏冕撰《会要》 苏冕是唐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旧唐书·苏弁传》中有附传,甚简略。《新唐 书》无传,仅在《苏世长传》附《苏弁传》中略略提及而已。苏冕兄弟三人,衮为兄, 冕次之,弁为弟,皆仕于德宗朝。苏弁官至户部侍郎、太子詹事,因失职而贬官,后复 起用为滁州刺史,转杭州刺史。(注:《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儒学下·苏弁传》称: “当德宗时,朝臣受谴,少蒙再录,至晚年尤甚。唯弁与韩臬得起为刺史,授滁州,转 杭州。”)苏弁贬官时,衮、冕官位虽不高,但亦牵连同时遭贬:衮由赞善大夫贬为永 州司户参军,冕由士曹参军贬为信州司户参军。[4](卷一0三《苏世长传》附《苏弁传 》)史载:“弁与兄冕、衮,皆以友弟儒学称。”[1](卷一八九下《儒学下·苏弁传》) 这反映了他们的亲情和才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