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4)

忠孝节义,是宋儒最为关心的事。为了提倡忠,有时不免误读历史人物。汉高帝斩丁 公,宋儒认烛为了给后世为人臣怀二心者作戒,所以称之为能惩一而戒百。王世贞说“ 此言非也”。王世贞认为,高帝是气恼才杀丁公的。“帝方灭楚,以号令诸雄,王威天 下,而丁公首著其,故丑之”。最后,王世贞说“丁公固当诛,吾独怪夫帝之诛不以道 ,而不考古之士妄为之说者”(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0《高帝》。)。春 秋时期有管仲先事公子纠,后事公子小白;唐初有魏征先事太子建成,后事太宗。如何 评价管仲、魏征的改换主子现象?程叔子以为魏征事太宗,与管仲异。朱子进而说,管 仲有功而无罪,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0《魏征 》引。)。王世贞认为程朱这个观点“皆不熟于史之过也”。王世贞认为,魏征是高宗 下令事太子李建成的,“非委质从一者比也”。李世民“正东宫,而以高帝之命召玄成 ,玄成可以无死矣”。这里区别了臣事与委质的不同性质,前者可以改换,后者则须从 一而终。王世贞的结论是,“不得言无功,也不得言无罪”(注:《弇州山人四 部稿》卷110《魏征》。)。又如伍子胥的评价,王世贞也有自己的看法,“伍子胥,勇 烈徇志丈夫也。谓之尽孔子之道则不可,谓之悖孔子道亦不可”(注:《读书后》卷1《 书伍子胥传后》。)。王世贞就是这样超脱宋儒标准,去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性质。
    2.用“智”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王世贞还善于从道家思想角度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从而得出与宋儒不同的结论。冯道在宋明道学家眼里不是忠的典范,常常为人指责。王世贞对冯道别有新解,“冯道,一椎鲁士耳。历相十余君而不死,此何故哉?遇治则入,遇乱则出。入则为相,出则为巨藩,位三公,爵真王,而卒以令终。彼非能行贿免也,非阿谀取容也,又非有布衣之故也,彼善得庄老之术而善用之。夫不忮、不畏、不名、不术、推分、任真,此六者,庄老之所贵也,而夫子之所谓似而恶,其为乡愿者也。”(注:《读书后》卷4《书冯道传后》。)冯道不靠行贿、阿谀,而是一个善用庄老之术者。对季札的评价也一样。“余每读宋人语,谓季札之才近伯夷,未尝不为之失笑也。季札而似伯夷,谁不知者!季札,盖智人也,得老氏之精而用之。”(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0《季札》。)宋儒认为晋朝羊祜是仁人,王世贞认为羊祜 是“智者也,得老氏之精而用之者也。若于仁,则吾未斯之未敢信”(注:《读书后》 卷2《书羊祜传后》。)。人谓晋朝的阮籍“以酒全其天”,王世贞说“非也,籍乃以巧 全其天者也”(注:《读书后》卷2《书阮籍传后》。)。唐朝的李泌是三代以后人臣出 处最奇也最巧者,“泌之巧,所得于老氏深矣”(注:《读书后》卷3《书李邺侯传后》 。)。李勣在唐高宗易后一事犹豫不决时,说了“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一句话, 结果武则天得以顺利为皇后,进而改朝换代。这遭到了宋明理学家的痛斥,称之为“一 言丧邦”。王世贞的说法是“未可以是深罪勣也”。他认为,李勣是“智有余者也” ,不过是“盗贼雄也”,怎么能以大臣之节衡量他?如果武则天不上台,李勣“不过一 具臣也”。当时,高宗易皇后意已决,“谏必不行,不行则祸随之”,李勣不过是顺 水推舟而已。王世贞的结论是,“为大臣者,取几焉可也”(注:《读书后》卷3《书李勣传后》。)。王世贞对曹操抱既憎恶又惋惜之态度,“余读史至操,未尝不恶其巧而 惜其拙也”。所谓巧是指其“阴夺之而阳却之”,所谓拙,是指曹操当为不为,不当为 而为(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2《读魏志》。)。从以上的列举中,我们不 难发现,王世贞偏重以智来考察历史人物。晚年的王世贞,学仙道之事,读释老之书, 人生态度大变。道教思想明显影响了王世贞,使他学会了明哲保身,也就是王世贞所谓 的“智”。评价历史上的人物,有时仅以外在的阶级、道德标签,并不能正确解读其行 为,必须辅之以历史心理学方法加以分析。王世贞用道家提倡的“智”解读历史人物的 行为,不失为一种尝试。
    总的说来,王世贞评论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能历史地看问题,鲜有伦理道德味。他的历史研究色彩更强些。他的目标不在于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进行详尽的历史分析,提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看法。
    结论
    1.王世贞是从批评道统文学入手,进而批评理学化史学的。他对理学化史学的主要理论如春秋笔法、正统论、道统说,都有批评。他更以历史主义和道家思想重新解读宋儒史论,作出了不少符合历史本真的结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较多地继承了祝允明的风格,而实开李贽之先河。
    2.钱牧斋有“弇州定论”一说,最近有学者证明王世贞晚年没有改变复古主张 ,只是宽容了些。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需要补充的是,复古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学术主张,王世贞根本不需要改变。《读书后》主要应该从王世贞晚年思想的新境入手 去解读。
    3.可惜,王世贞父子的慎重,使《读书后》没有在当时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致使王世贞对宋学的批评力度与影响不比祝允明、李贽,这也是实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