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之三:统在国非在君 《庄子·人间世》有“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一句,是说晨朝受诏,暮夕饮冰,用来形容内心极度惶恐焦灼。梁启超生性热烈,是一个有血性的热肠人,他引用庄子这句内热饮冰的话,以饮冰自号,是很恰当的。时隔近百年,今天读梁启超当年的文章,仍可感受到字里行间笔走风雷,炽热豪爽的气息。1902年,梁启超在《新史学·论正统》一篇中,就“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的谬论,在尖锐地批驳了封建史学的正统论后,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统在国非在君”的思想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以下三层内容: 第一,揭露了正统之说产生的原因。梁启超认为,所谓“正统”,原本并不存在。那么,后来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梁启超分析说:一个原因是“夫统之曰者,始于霸者之私天下,而又惧民之不吾认也,乃为是说以钳制之曰: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吾生而有特别之权利,非他人所能几也”。(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原来如此,历代君主大谈正统,是为了霸天下为私有,怕人民不顺从,才编造出正统之说加以钳制。所谓“正统”,其实就是“君统”。君统确定下来后,便由着自己作威作福,恣睢蛮野,百姓还不能说他不义。而人民稍加反抗,君主便以不忠、不敬、大逆、无道这些罪名锄之、摧之。正统之说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封建史家煽扬奴性的结果。他说,千余年来这些“陋儒”不仅津津乐道于正统之说,而且“攘臂张目,笔斗舌战”,为某家某姓争一个“正统”之名,都是甘当奴仆,“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九。)梁启超嘲笑说,依“陋儒”之说,君主是最神圣的。所以,当某国一时缺一君主时,则不论乱臣、贼子、大盗、狗偷、仇誰、夷狄,而其中必有一人一姓被“陋儒”们取出,把他作为偶像崇拜,并说:“这是圣神呀!这是圣神呀!”而当一时忽有几个圣神一起存在时,这些“陋儒”便会在群圣、群神之中,以抓阄掷棋之法择取一人一姓而膜拜道:“这个是真圣神呀!这个是真圣神呀!”其余便是乱臣、贼子、大盗、狗偷、仇誰、夷狄。至于同一人被甲书称之为乱贼偷盗,而乙书却称之为圣神的事情,那就更多了。譬如金兀术、完颜亮等,在宋史谓之为贼、为虏、为仇,在金史则称某祖某皇帝;朱温、朱棣等开始被责骂为叛、为盗,后来忽又被称某祖某皇帝了。陈涉、吴广、窦建德、黄巢、李自成、洪秀全这些人也就是失败了,如果他们稍有天幸,能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又有谁敢骂他们是“叛逆”呢?可见,正统的标准就是“成即为王,败即为寇”。在封建史家笔下,历史成了“赌博”、“儿戏”、“鬼域之府”、“势利之林”,因此,中国封建旧史的谬误,没有比鼓吹正统论更大的了。 第二,批驳了封建史学所谓正统的六条标准。封建史家衡量正统与否的理论是什么呢?梁启超列举有六条,即“一曰以得地之多寡而定其正不正”;“二曰以据位之久暂而定其正不正”;“三曰以前代之血胤为正”;“四曰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五曰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六曰以中国种族为正”。梁启超认为这六条标准根本就是自相矛盾。譬如要以得地多寡论正统的话,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苻坚时的版图超过南方东晋司马氏好几倍;宋金交争时期金有天下三分之二,但是为什么得地少的东晋、宋为正统,得地多的秦、金却反而被称为“不正”呢?如果以据位之久暂论正统的话,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南汉立国时间都远过于梁、唐、晋、汉、周,但是为什么后者却被认为正统,前者却为“不正”呢?至于封建史家长期以来就蜀魏孰为正统的争论,就更令人可笑了。以都邑论正统的认为魏是“真人”,以血胤论正统的则说蜀是“宗子”……,直到现在仍然争不清楚。 第三,只有君主立宪制才可称正统。梁启超认为,不论正统则罢,苟论正统,自周秦以来没有一个朝代能称得上正统的。按照封建史家的标准,夷狄是不可为正统的,那么“则胡元及沙陀三小族,在所必摈。而后魏、北齐、北周、契丹、女真,更无论矣”;篡夺是不可为正统的,那么,“魏、晋、宋、齐、梁、陈、北齐、北周、隋、后周、宋,在所必摈,而唐亦不能免矣”;盗贼是不可为正统的,那么,“后梁与明在所必摈,而汉亦如唯之与阿矣”。(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九。)这样一来,我们又当去哪里求正统呢?为此,梁启超提出:“统也,在国非在君也,在众人非在一人也,舍国而求诸君,舍众人而求诸一人,必无统之可言,更无正之可言”。(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只有国家才是正统,只有民众才是正统,如英、德、日诸国那样,只有经过宪法确定,并且得到人民承认的君主立宪制才是真正的正统。 梁启超是一个战斗的学者,他虽然说过“为历史而历史”的话,但实际上他的学术论著“骨骼里往往带有政治的意味”,正如他所说的:“凡一新学派初立,对于旧学派非持绝对严正的攻击态度,不足以摧故锋而张新军”。(注:《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因此,他自称是“新思想界之陈涉”。有人因此对他的学术有些微辞,然而他筚路蓝缕以开荒荆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