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很难设想,离开了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历史科学还有什么意义?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过去较长时期内,我们对姿态各异、思想纷呈的历史人物,往往只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致使历史人物的研究往往出现实用主义、主观主义和绝对化、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如在对许多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问题上,就存在着许多分歧,许多偏颇之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研究方法的单一,研究角度的狭窄,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和阶级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没有把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来研究,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 一 最近三十年来,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在西方一些国家颇为流行。一些卓有成就的研究者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某些手段,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借以更进一步说明历史人物的行为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国内有的学者在研究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也采用了此方法,使得某些具体人物的研究和评价有了突破和新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是我们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在具体研究中,更注重的是人物表面的言和行,而往往忽视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为使历史人物的研究更有所突破、有所进展、有所深化,十分有必要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 为什么呢? 第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个体不同于生物个体之处就在于:人类个体除了具有一般生物个体所具有的生理面貌特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反映形式,它保证着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没有这些心理过程就根本谈不上个性心理活动,即不可能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也不可能有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内心世界无比深邃、无比丰富、无比复杂。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所以恩格斯把它誉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其心理活动调节下完成的。要真正科学地研究历史人物,怎么可能不研究直接影响人物行为的与人物行为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呢?《史记》中的各种人物丰富饱满,生动鲜明,司马迁在分析研究历史人物时,无疑是对人物进行了心理考察和心理分析的。否则,如刘邦的怯懦卑琐、刻薄寡恩、精于权谋与项羽的坦诚豪迈、重义轻利、勇猛而少权谋就不会跃然纸上。其他人物也不会各具特征,栩栩如生。 第二,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心理学把一个人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叫做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一个人先天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不同,后天的社会物质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有所不同。因此,使每个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有的人敏锐,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坚强,有的人懦弱;有的人高尚,有的人卑琐;有的人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成为人中英杰,有的人得过且过,庸庸碌碌,默默无闻;有的人活跃倾轧于政治舞台,有的人驰骋纵横于边关疆场;有的人从事科学技术,有的人从事艺术文学。正因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心理特征千差万别,就更要求我们对众多历史人物的不同行为区别对待,并要求在研究和评价时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比如历史上,封建帝王,或是迷恋于声色,或是热衷于文学,或是沉溺于宗教,并不是每个人都迷醉于政治和权力。我们对此进行研究评价时,就十分有必要进行心理考察和心理分析。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我们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指那些对历史产生过较大影响或做出过积极贡献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往往发挥出超常的重要作用,其作用的大小,除主要取决于该人物所属的阶级、时代、政治集团等基本要素外,还受其个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②比如唐朝初年的各项政策都充满了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这不能不认为与当时最高统治者唐太宗个人品质所具有的开拓和进取精神有关。 第三,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一个人身上总会表现出许许多多的心理特征,有些是经常出现,比较稳定,影响人的整个一生;有些则是偶然出现,不太稳定,只是在一时一事上给人的行为以影响。构成个性心理特征的则是指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正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才能说明每个人的个性,才能把人与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才能说明在相同情况下,人的想法和行为为什么有所不同。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特点,并不排斥个性心理的可变性。随着人们活动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个人生理机能的变化,作为人的生活历程反映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封建帝王,在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初,往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勇于进取,但后来随着统治的稳固,手下人的“歌功颂德”,个人生理机能的衰老,渐渐变得虚骄保守、猜疑乖戾,其个性特征出现了变异或变态。唐玄宗统治后期荒于政事,纵情声色,宠贵妃,近佞臣,这与他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衰老和变异不无关系。又如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领袖,起义之初,大都高举反抗大旗,英勇斗争,而一旦建立政权或有所成就以后,就往往蜕化变质,耽于享乐,不思进取。这除了与农民阶级性格或集团心理有关外,也和农民领袖的个人品质以及其心理的变异和变态有关。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理为我们研究评价人物的整个一生和某一具体行为提供了心理依据。 第四,人的活动都带有自觉的目的性和在活动之前就已经有了预期活动的结果。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都在追求着自己预定的目的,并采取各种手段力求达到这种目的,以取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人在开始社会活动之前,就已经有了预期活动的结果。那怕人活动目的的确立是不现实的,活动的结果不是所预期的,但人都是这样去进行的。人为了达到活动的目的,取得预期的结果,既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还要做意志上的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意识服务于所要追求的既定目的,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虽身陷囹圄,惨遭腐刑,但以罕有的意志力而忍辱含垢,苟且偷生,最后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孙中山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惜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出生入死,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过人的胆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就不会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就不会被万人景仰,永垂青史。正是“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④通过分析人物行动前的心理准备,就更能深刻地说明历史人物中为什么有的能够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为什么有的却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