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治大批判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主义方法的扼杀。 林甘泉和宁可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争论是学术性的。从1963年到1965年初参加讨论的文章,有些已带有政治批判的色彩,但基本上仍在学术范围内展开。强调历史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或与阶级观点完全融为一体的见解,旨在突出阶级观点而否定历史主义的独立存在价值。宁可等提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间存在区别,旨在说明只有阶级观点难免导致历史认识的片面性。历史主义有其单独存在的价值。但宁可等也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阶级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也主张用阶级观点指导文明社会一切历史现象的研究,在理论前提上,与林甘泉等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宁可等当时也就无法真正说清历史主义的涵义,尤其是它与阶级观点的关系。只要承认上述的理论前提,则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相互融合的见解, 反而似乎显得更加符合逻辑。 故到1964年,这种见解已经占上风了。既然历史主义可以包含在阶级观点之中,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和阶级观点的进一步被强调,主张历史主义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见解,便被认为是怀疑以至反对阶级观点了。它也就逻辑地成了政治大批判攻击的目标。 对历史主义的政治批判1965年初便开始了。《华东师大学报》1965年第1 期发表的《批判打着历史主义旗号反对阶级分析的资产阶级历史观》的文章,可以视为对历史主义由学术讨论转为政治批判的标志。此文把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讨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主张独立地提出历史主义便是“不承认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而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货色”。到戚本禹发表《为革命研究历史》〔31〕,主张历史主义的见解,就被说成是“对于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历史的一种怀疑和动摇,有的甚至是反对”。到文化革命开始,历史主义的提倡者翦伯赞被攻击为“坚持历史唯心主义的挂帅人物”,“反共知识分子”。〔32〕《河南日报》1966年7月28 日发表《揭穿郭晓棠的〈历史主义还是反历史主义〉的反动本质》一文,对另一位较早主张历史主义的史学家郭晓棠,极尽歪曲攻击之能事。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被政治大批判暂时地扼杀了。 (三)这一时期,也还有学者提到过其它史学方法。如黎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一章,除阶级分析、历史观点外,还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不要从概念出发,不能用范畴编排历史的顺序;要善于比较、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因果联系的方法等,虽曾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引起更广泛的重视。这一时期还发表过若干关于历史考据法的文章,其中不少是对胡适考据方法的批判。有两篇文章讲到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方法。有一篇文章提到西方的计量方法,也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待续) * 本文原为德国海德堡国际中国史学讨论会而作, 应《社会科学研究》之约,发表于此。 注释: 〔1〕见《尚钺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红旗》1966年第3期。〔3〕《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4〕吴晗:《如何学习历史》,1962年1月4日《光明日报》。〔5〕《中学历史教学》1959年第4期。〔6〕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 1961年2月22日《光明日报》。〔7〕史苏苑:《史论结合杂谈五题》,《史学月刊》1964年第8期。〔8〕苏述:《关于史论结合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9〕〔10〕《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8、747页。〔11〕〔15〕胡绳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学习》1950年第2卷第3期。〔12〕参阅君麟即于光远《划分阶级的原则和标准》,《学习》1950年第2卷第1期。〔13〕叶蠖生:《我们怎样对工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学习》1949年第1卷第4期。〔14〕另一要点为“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参阅刘大年《中国历史科学现状》,1953年7月22日《光明日报》。〔16〕荣孟源:《毛泽东思想与历史科学工作》,《新建设》1951年第5卷第3期。〔17〕参阅《打破王朝体系讲述劳动人民的历史》,《历史教学》1958年第12期;《我们在编写〈中国古代史讲义〉中贯彻阶级斗争红线的一点体会》,《中山大学学报》1958年第4期。〔18〕李国俊:《主要地是引导人民向前看》,《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19〕任重:《坚持历史主义, 还是客观主义》,《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20〕高烈文:《关于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讨论》,《史学月刊》1964年第1期。 〔21〕1961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22〕《江海学刊》1962年第6期。〔23〕《学术月刊》1963年第12期。〔24〕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 期。〔25〕参阅关锋、林聿时《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林杰:《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没有必然联系么?》,1963年10月24日《文汇报》。〔26〕1964年3月12 日《光明日报》。〔27〕何芳川:《试论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统一》,《江海学刊》1964年第6期。〔28〕陆德生:《关于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 南哲文:《阶级是纯粹的经济范畴吗?》,《江淮学刊》1963年第5期。〔29〕戴清亮:《阶级分析的唯物辩证法》,《江淮学刊》1963年第4期。〔30〕参阅杜堃《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是划分阶级的依据吗?》,《江淮学刊》1964年第8期;张江明:《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学术研究》1963年第4期。〔31〕《红旗》1965年第13期。〔32〕戚本禹等:《反共知识分子翦伯赞的真面目》,《红旗》1966年第1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