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文甫先生,本名明,字文甫,以字行,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先生是饮誉中国学术界的大家,于哲学、史学等领域造诣颇深,道德文章,均称一流,为学界所景仰。值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不揣浅陋,谨对先生旧学渊源做一粗略的考察,以为纪念,并表示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一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没有点旧学的底子,恐怕不行。反过来说,嵇文甫先生之所以成为蜚声中外的史学、哲学大家,一个重要条件是得益于深厚的旧学功底,这应该说是没有疑问的。研究嵇先生的旧学师承渊源,对我们把握其一生的治学风格、治学思想、治学道路,不无裨益,同时这也是研究先生学术思想的课题之一。 探讨嵇先生的旧学师承关系,难度较大, 但不是没有线索可寻。1941年,先生被国民党囚禁于洛阳期间曾赋诗词数首,其中一联曰:“寝馈六经三史,瓣香一峰二山。”〔1〕一峰是指孙奇逢, 二山指王夫之、全祖望。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晚年隐居汀西蒸左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后,曾隐伏深山,研究著述垂四十年,对天文、历法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全祖望(1705-1755),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字绍衣,号榭山,学者称榭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年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受大学士张廷玉排斥,贬任知县,后辞官归乡,主讲蕺山书院、端溪书院。经学、史学、词科三者兼治,为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学术上承黄宗羲等“钻研史籍、通经致用”的传统。嵇文甫先生史学哲学理论方面受王夫之影响很大,而在治学门路上则近乎全祖望代表的浙东学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其为人处事、读书治学,受孙奇逢的影响更大一些,这是有案可查的。 孙奇逢(1585-1675),字启秦,号钟元,直隶容城人(今属河北),清初迁居河南辉县(今河南省辉县市)苏门山下夏峰村,学者称之为夏峰先生。清初,北方学者奉孙奇逢为泰山北斗,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 是颇有影响的一代儒宗。奇逢在苏门山下隐居二十余年,躬耕自食,授徒讲学,弟子甚多。当时直隶、河南一带的学者,多出自奇逢之门。嵇文甫先生的故乡汲县与辉县毗邻,汲县的学者受夏峰先生的遗风影响更加明显。而且考究起来,嵇先生的老师是李敏修,李敏修的老师是王少白,王少白治学便是承继孙夏峰,其中的师承关系应该说是非常清楚的。 据嵇先生之公子嵇道之先生云,文甫先生“处人处世以孙夏峰为师”〔2〕。那么,夏峰先生为人处世如何呢?他为人谦和, 对来访者均能真诚相待。他见长者言仁,见少者言孝。不论是做官的还是种田的,学问大的还是初学者,奇逢都能与之交谈开导,其学术影响波及到江浙一带。在生活上,他甘居土室,粗茶淡饭,一心问学教书。他治学严谨,持之以恒,到八九十岁了还执着地研究追求。他注重名节,注重心性修养,为时人所称道〔3〕。这些, 可能就是嵇先生景仰夏峰先生的重要原因吧。 孙奇逢一生以理学家自处,著述颇多,入清后三十一年间就有《四书近指》、《理学宗传》等近二十种。其《理学宗传》在理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该书强调理学宗传必须本“天”,不能本心,本心乃是禅学,这实有贬斥陆王心学之意。但是,孙奇逢曾学宗陆、王,到了晚年也并不完全尊程、朱而退陆、王。他认为后世学者之所以对程朱、陆王的异同争诉不已,是缺乏融通之见,失去了两学派的原初之旨,才产生了诸多分歧。诚如嵇先生后来指出的:“夏峰是著名的朱陆调和派,……夏峰仍沿袭着宋明理学的旧传统,并未脱出其窠臼,但是至少在注重躬行实践,打破一般理学等先生们偏执迂拘狭隘的门户之见这一方面,实际上是作了通向颜李学风的一道桥梁。”〔4〕夏峰先生这些学术观点,对他的弟子们有相当的影响,嵇文甫先生后来致力于左派王学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与夏峰有关。嵇先生曾写道:“我向来有一种臆说,以为陆、王学说中含有实用主义成份,孕育着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而夏峰之学更直接和颜习斋有关系,可以作为从陆、王到颜、李的桥梁。这其间错综微妙异同流变的情形,我已经从许多方面步步证实”。嵇先生在这篇题为《孙夏峰学派的后劲--马平泉》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说“本来平泉是从赵宽夫以上接夏峰学派的。夏峰之学,专务躬行实践,不讲玄妙,不立崖岸,宽和平易悃慢无华,和一般道学家好为高论,而孤僻迂拘,不近人情者,大异其趣。平泉从这一路发展下去,而更神会于陆、王,泛滥于百家。所谓‘权略机应皆适道,空明澄澈不是禅’,正揭出陆、王妙谛……这显然自成一格,已非复夏峰所能限了”。〔5〕 二 我们知道,宋代之后形成的理学,主要有四个大的学派,这就是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以程颢、程颐、邵雍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程颢、程颐、邵雍均为河南人,系理学大家,朱熹继于二程,集理学之大成,故理学又称程朱理学。元代最大的理学家之一许衡,河南河内(今沁阳)人,曾向元朝统治者建议用程朱理学统一人们的思想,深受当局重视。到了明代,河南又有吕坤,为理学张目,颇具影响。河南的理学传统,可谓根深蒂固。 明末清初,随着大明朝的衰败,国内不少思想大家进行反思,进而抨击程朱理学,但河南学术界的风气仍无改变。梁启超曾经说过,清代初期,“中州学者,无一不渊源于夏峰”。〔6〕嵇先生在谈到河南省学术流变时也说过:“河南本理学最盛之区。其在清初,有孙、汤、耿、李、窦、二张所谓八先生者,树立坛坫,更唱迭和,苏门嵩岳之间,彬彬如也。”〔7〕 嵇文甫先生这里说的清初八先生中的孙,即指孙奇逢;汤是指汤斌,汤氏(1627-1687),字孔伯,顺治九年进士,河南睢州(今睢县)人,以孙奇逢为师,笃守程朱理学,又主张调和程朱陆王,造诣颇深,著有《洛学篇》、《汤子遗书》等。汤斌不以学媚世,后以忤权相明珠而遭杀戮;耿即耿介(?-1686),字介石,河南登封人,清顺治九年进士,主嵩阳书院讲席,以阐扬宋明理学为己任,著有《中州道学篇》、《理学正宗》等;李即李灼然(1654-1721),字来章,河南襄城人,清康熙十四年举人,幼读《二程遗书》,著述甚丰;窦即窦克勤(生卒年不详),字敏修,河南柘城人,清康熙二十七年进士,谢病归里后,于朱阳书院精研经学,著有《理学正宗》、《朱阳书院讲习录》等数十种;二张指张沐、张伯行。张沐(生卒年不详),字仲诚,上蔡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时称当代真儒。曾从孙奇逢游,与汤斌、耿介往来讲学,深受汤斌推重,后主讲游梁书院,著述十数种,学宗陆王,不废程朱。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博览儒家群籍,精研程朱学说,著述富赡,主要有《正谊堂论文集》、《性理正宗》、《濂洛关闽书》等。按:嵇先生文中说清初八先生,文集中实只点了七人姓氏,疑遗漏者为冉觐祖。 冉氏(1638-1718)字永光,河南中牟县人,曾杜门潜居,精研《四书集注》凡二十年,康熙三十年进士。主讲请见及嵩阳两书院,以程朱理学为宗,著述仅刊刻者即达数百卷。清初,以上述诸人为核心的知识分子群,形成以宋明理学为浓重氛围的中州文化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