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科学历史观内涵的再思考 理论界的传统解释框架是从作为个人的现实基础、现实制约性的社会关系(以生产关系为主)的角度去阐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科学历史观的内涵的。这是一种以“客体尺度”为线索的理解。近几年来,有的同志提出了以“主体尺度”为线索的理解方式。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笼统地讲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是以客体为尺度或者以主体为尺度的,而在于要区别马克思科学历史观中的两个层次:基础的层次和主导的层次。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过去我们一直引以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内容的,其实只是主导的层次上的观点。此书的主要章节“费尔巴哈”这一章中有三部分内容: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B.“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C.“共产主义”。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对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来说是不可分割的。然而,传统的理论框架却偏重于前二部分的内容,即强调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制约的内容,把第三部分“共产主义”的内容看成是和前面的内容不是处于同一逻辑体系之中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是欠妥的。马克思为了批判以纯粹思想为基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要强调自我意识的现实基础,即社会关系对人的制约性的一面。另外,马克思认为,在从古到今的私有制社会(这时他还没有认清原始社会的本质)中,人的确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这就是现实的人的现实基础。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从这种现实的基础出发的,所以,马克思在此书中的理论重点在于阐述人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性。从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整体来看,这应该是主导的方面,因为马克思不是学院派的学者,而是革命家。 然而,仅停留于此是不行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得很明确,在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的历史中,社会关系和劳动条件都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这是私有制社会的必然性。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18〕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一个否定上面讲到的私有制社会中的现实基础的环节。对这一点的忽视必然造成这样一个理论结果:把私有制社会中的必然性看成是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必然性。这是一个明显的理论误区! 那么,在以整个人类历史为背景的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单纯地归于主体的线索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着一条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方式的线索,当然,这和革命的环节是不可分割的。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物质生产是一条固定的基础线索,在这之上,马克思思考着社会形态在革命的环节之中的发展(同时,这又是个体主体的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阶段,马克思认为,个体(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矛盾统一的,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前后是不同的。前者,个体在社会之中,同时,社会或多或少地也在个体之中,因为在这一阶段,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后者就不同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社会之中,社会却在个体之外。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这种物的关系的最大受害者是无产阶级,他们和社会之间已完全的对立,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的动力来源。到了共产主义阶段,同样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结合方式却转变成了直接同一的关系,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内涵。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中还有一个同其“显性”话语不同的“隐性”(或者说是基础的)话语。这是以整个人类历史为背景的,我把它称之为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基础层次的内容。其实,主导层次上的思想恰恰是以基础层次的内容为大背景的。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基础层次上的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和我们在第二部分中考察的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衔接的。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发现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这一基础层次的内容。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详述了。 最后,笔者还想指出一点:即使是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思考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没有离开我们上面所说的线索。表面上看,马克思注意到的是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的决定性,其实,细心研究即可发现,马克思对原始社会进化过程的理解还是从物质生产的发展过程的线索出发的。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早期个人与社会的一种特定的结合方式。这一点在此就不展开了。 注释: 〔1〕〔2〕〔3〕:分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471、652、822页。 〔4〕〔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8、268页。 〔6〕〔7〕〔8〕〔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93、103、159页。 〔10〕〔11〕〔1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6、 118、44页。 〔13〕〔14〕〔15〕〔16〕〔1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4、252、255、255、257页。 〔1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