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4)

三、余论
    傅斯年对考古学的发展是全力支持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他非常爱才,但又要求很高,态度很苛。比如对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撰写,他便有一清楚的标准:“‘过犹不及’的教训,在就物质推论时,尤当记着。把设定当作证明,把设想当作假定,把远若无关变作近若有关,把事实未允许决定的事付之聚讼,都不足以增进新知识,即不足以促成所关学科之进展,所以,作者‘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写近代考古学的报告尤当如此”。(注:见《城子崖·序》,收入《傅斯年选集》。)事实证明,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田野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著作,尽管由于条件所限,印刷粗糙,但都是高水平的杰作,至今仍是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
    作为一名教育家,傅斯年为考古学的发展延纳人才,奖掖后进,使中国科学的考古学得以循序前进,不断发展壮大。以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为中心,吸引了一大批考古学的精英人才。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石璋如、夏鼐……可以说,傅斯年领导的这一学术研究团体,是中国考古学的中坚。李济回忆道:“我个人认为,若不是傅先生提倡考古,我的考古工作也许就中断了”。(注:李济:《创办史语所与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收入《傅斯年》,学林出版社,1991年。)1948年底,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傅斯年所长兼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即在台大文学院创立考古人类学系,培养考古人才。教授阵容来自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第三组(考古学)和第四组(人类学)。讲授的课程有:考古人类学导论(李济)、中国古文字学(董作宾)、民族学、中国民族志(芮逸夫)、中国考古学(高去寻)、体质人类学(杨希枚)、民俗学(陈绍馨)、田野考古方法实习(石璋如)、民族调查方法实习(凌纯声)……可谓极一时之选。李济、董作宾、芮逸夫、凌纯声等都是中国考古人类学的先驱者。在他们的精心教授下,台湾大学培养了一批考古人类学人才,有的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盛誉,如张光直、许倬云、宋文熏、李亦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傅斯年“在短短的两年中,为台大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并为台湾的学术研究立下了不拔的根基”。(注:李亦园:《永怀师恩-记受恩于傅斯年先生的一件往事》,收入《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傅斯年这种对考古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与其倡导考古学的理念相辅相成;使得中国考古学薪火相传,不断走向成熟。最后,借用张光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总结:“三四十年代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一个人才荟聚的宝库。所长傅斯年先生雄才大略,学问眼光好,又有政治力量和手腕。他以‘拔尖主义’的原则,遍采全国各大学文史系毕业的年轻菁英学者,把他们收集所里,专门集中精力作研究工作。所以三四十年代被他拔尖入所的学者多半是绝顶聪明,读书有成,性情淳朴、了无机心的书生。……高去寻、劳干、丁声树、张政烺、陈槃、董同和、严耕望等先生都可为代表。这批人才的储集,可以说是傅斯年先生对中国史学上最大的贡献”。(注:张光直:《怀念高去寻先生》,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