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也是钱氏的朋友,两人多次通信讨论学术问题。《潜研堂文集》中收有四封与洪亮吉的书信,其内容:一是“”字的考释问题;二是三国疆域问题;三是秦郡多少问题;四是南朝梁之淮南、南梁二郡并立、并合的年代问题〔17〕。讨论认真而深入,意见坦率而善意。又为洪氏《东晋疆域志》作序,称其“才大而思精”,所为乃“大快事”,且谓补写此志有“实土之广狭无常”、“侨土之名目多复”、“纪传之事迹不完”、“《志》之纰漏难信”等“四难”;还希望洪氏早日“志十六国之疆域”,企待观阅〔18〕。钱氏与校勘家卢文弨可谓密友,在《抱经楼记》中谈到,在京师时与卢氏游,“学士性狷介,与俗多忤,而与予独有水乳之投”。又称卢氏“藏书万余卷,皆手校精善”〔19〕。还在通信联系中,讨论历算、职官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氏欣然接受卢氏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曰:“来教谓《续汉志》述二十四气中星,大寒旦中,当是‘心半’,非‘心二半’。仆初校时,但据闽本添‘二’字,初未布算,兹以《四分术》推之,果是心半,始悔向来粗心之误,受教良非浅矣。”〔20〕同时,钱氏晚年任教于苏州紫阳书院,与藏书家黄丕烈也常往来,所写《元史艺文志》送请黄氏订正,并在此作中记有“黄丕烈云”的话,还在《自己》中写有黄氏“纠其踳驳,订其同异”的文字。足见钱氏的虚心与诚实。 钱氏在广泛结交与学术交往中,始终是虚心、诚挚的。他称道身居要职的阮元“肯以经术为多士倡”,热心倡导学术事业,善于组织学术文化工作〔21〕。他从赵翼“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的诗句,猜透赵氏退职归田是“托于老子之‘知止’,不图立功而求立言”〔22〕。他本人退休还乡,与赵氏意趣相同,故灵犀相通。他曾为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逐加校阅”〔23〕。冯集梧于毕氏去世后刊刻此书,曾请钱氏作序。钱氏以为不妥,谦言“名位既卑”,“岂敢任此”,坚辞不写〔24〕。这可能是有所顾忌,也说明他是谦逊的。 对于年事稍长的学者,钱氏很是尊重,但也不一味恭惟,而是认真地区别对待。 方苞是当时有名的散文家,有点自负而“护前”。钱氏在《跋方望溪文》中说:“望溪以古文自命,意不可一世”,有人提出他“省桐城而曰桐”之误,他竟然“护前”而不肯改,故又有人讥他有“以古文为时文,以时文为古文”之病〔25〕。又在《与友人书》中指出方苞为人在“波澜意度”方面仿古,“未喻乎古文之义法”;不达“为文之旨”,只仿“古文之体”,故有人指出其“以古文为时文,以时文为古文”之病,“可谓洞中垣一方症结”〔26〕。同时,钱氏也对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的姚鼐“以庐江为衡山改名”之说,提出质疑,指出西汉之时,“衡山自衡山,庐江自庐江,未尝合二而一”,仅执“庐江出陵阳”之单辞,恐难“以为定案”〔27〕。此实中姚鼐所考仅是推测而无所“征言”之病〔28〕。钱氏少时曾前往拜访过吴派经学奠基人惠栋,晚年犹未忘怀。对于惠氏所作《古文尚书考》,既肯定它有“证明伪书”之作用,又指出“先是,太原阎征士百诗著书(指《古文尚书疏证》)数十万言,其义多与先生暗合”〔29〕。这实是言惠书多与阎书暗合。此种实事求是的批评,很是得体。 对于当时有名的诗人袁枚,钱氏也很尊重,两人颇有交往。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写诗不同凡俗,不避男女之嫌。他知道钱长于史学,不耻下问,向钱氏求教“古今官制”问题。钱氏则认真而详细地回答,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并谦逊地写道:“客中未携书籍,兼之多病善忘,诖漏舛错,不知所裁,惟执事教之。”〔30〕袁枚八十寿辰时,钱氏为作《袁简斋八十寿诗》七律四首,其中有“儿童尽识真才子,朝野多推老作家”之句〔31〕,给予很高的评价。袁枚逝世后,钱氏所作《袁简斋前辈挽诗》七律三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几载相逢索挽诗,今朝真赴玉楼期。篇章最是公卿赏,姓氏居然妇孺知。”“六朝山色俄蕉萃(憔悴),此后谁搴大将旗!”〔32〕于此可见钱袁两人平时相好无间,钱氏对袁枚诗的肯定和推重。此与当时有些卫道士谩骂袁枚,显然是两种态度。 对于当时的一般学者,钱氏也是尊重而有学术交往的。 梁玉绳科举不就,当时默默无闻,世人不详其生卒年,只知他中年弃举子业,潜心撰著,写有《史记志疑》等书。钱氏与其多次通信,讨论《史记》一些问题,一谈《秦楚之际月表》的“微旨”有“抑秦”、“尊汉”、“纪实”三点;再谈《天官书》“文字古奥,非太史公所能自造,必得之于甘石之传”,后世所传《甘石星经》乃“伪托”之作,“剽窃”于《晋》《隋》二志,并指出梁氏“据《晋志》以纠史公”欠妥;三谈武安侯田蚡“奉邑食俞”、栾布“封俞”的地点问题,并指出梁氏“言县侯必尽食一县”一说也不尽然〔33〕。这是一种与他人耐心认真地讨论学术问题的诚恳态度,摆事实说道理的科学方法,不摆一点架子,毫无学阀之气。 同乡人徐文范(字仲圃)与钱氏讨论南朝侨州郡问题。钱氏致信与其切磋,有据有理,分析明白,末云:“顷见足下《卅郡表》中颇有承用《晋志》者,似宜订正,以破后来之惑。”〔34〕态度诚恳,意见中肯。人们皆知,钱氏对东晋南朝侨州郡问题和《晋书·地理志》有关东晋侨州郡的记载,是经过深入探讨,有真知灼见的。萧子山作《释车》三篇,请钱氏作序。钱《序》指出戴东原有《释车》、钱献之有《车制考》等类似著作,言萧文“考证博洽则过之”,似乎是鼓励之词;而言已“于器服制度茫乎若迷”,“往往昧于句度”,还说“顷与子山交,庶几为我指南。”〔35〕诚实地坦白己短,虚心地学人之长,实在难能可贵!顾古湫与钱氏有“同以治《毛诗》举礼部试”之旧,以所作《虞东学诗》求序于钱氏。钱氏于《序》末云:“乃予于《诗》实未有得,读先生是书,盖慨然增予荒经之愧也。”〔36〕声名已扬海内的钱氏不仅不装腔作势,反而坦白“实未有得”,多么谦虚! 湘潭人张鹤泉进士久仰钱氏之名,然未曾识面,自己曾作《文集》,托唐陶山求序于钱氏。钱氏因未见其集,“不敢虚誉辞”;张氏又托唐陶山寄示各体文二册。钱氏读之“始信其工”,欲序而未动笔。不料唐陶山来书言张氏已死,还说张氏临没以不见钱序“为憾”。钱氏深愧有负于人,立即为序,其中写道“:夫文之声价,本不待序而重。昌黎(韩愈)之文序于李汉,汉岂能重昌黎者?柳州(柳宗元)之文序于刘梦得,梦得与子厚同患难、交最密,然梦得文格不如子厚,且二子之序皆在身后,未知果有当于昌黎、柳州之意与否?鹤泉以韩、柳为师,视近代鲜当意者,而乃有取于予之言;予方欲就鹤泉决其当否而竟不及待,仅得比于刘梦得、李汉之例,予负鹤泉多矣!”〔37〕这里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谦逊的比喻!张氏地下有知,当不会含怨而责之。鲍以文得熊氏(宋人熊方)《补后汉书年表》,校勘而欲刊之,请钱氏覆校。钱氏与熟于范史的弟大昭“参考商略”而校正之,“两阅月而毕事”,还指出“此表间有未合者”,但未对原文“轻改”,只说聊表“规过之义”〔38〕。这种对他人负责、认真、谦虚的态度,古今学界并不多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