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所用“新史学”概念,是指广义的“新史学”,即不同于传统史学的史学,略同于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中的“新史学”。 ②③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0,1629-1631页。 ④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⑤林语堂:《科学与经书》,见《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923年12月1日),第21页。 ⑥参考陈以爱著:《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6-168页。 ⑦贺昌群:《贺昌群史学论著选·哀张荫麟先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39页。 ⑧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6页。 ⑨虞云国:《学史帚稿》,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139页。 ⑩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0页。 (11)(12)《陈垣全集》第23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9,593-594页。 (13)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前言”第4页。 (14)(15)《陈垣全集》第22册,第453,743、741页。 (16)《陈垣全集》第7册,第464页。 (17)《陈垣全集》第21册,第37页。 (18)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第194、201页。 (19)《陈垣全集》第4册,《中西回史日历》“自序”第1页。 (20)胡适:《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现代评论》1926年第4卷第91期。 (21)《陈垣全集》第7册,《史讳举例·序》,第1页。 (22)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56页。 (23)胡适:《胡适书评序跋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375页。 (2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25)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6)(29)(31)(32)《陈垣全集》第21册,第95,110,102,106页。 (27)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第74页。 (28)《陈垣全集》第22册,第454页。 (3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第773页。 (33)《陈垣全集》第2册,第559页。 (34)《陈垣全集》第17册,第553页。 (35)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64页。 (36)《陈垣全集》第1册,第38页。 (37)(38)(39)(40)(41)《陈垣全集》第2册,第122,124,672-683,856-857,543、559、560页。 (42)(47)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第111,126-127页。 (43)(44)(45)(46)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第33-36、41-42、79-83、87-90,16-19、51-53、91-93、94-97、98-100,6-9、22-24、84-86、104-105、106-107、108-109,13-15、28-30页。 (48)(49)(50)(51)(52)(53)(54)(55)《陈垣全集》第22册,第431-432,432,441,455,434,432,454,455页。 (56)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第117-119页。 (57)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58)(61)(62)《陈垣全集》第22册,第439-446,454,454页。 (59)龚书铎主编:《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2、180页。 (60)(63)(64)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前言”第1页,第72,5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