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溪战后,葡萄牙人被迫重返广东,这时的葡人已汲取了以往在浙江和福建的教训,“完全放弃了任何诉诸武力的做法,而代之以谦卑、恭顺的言谈举止”,“他们在中国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即贿赂与奉承的政策”(97)。因为在中国沿海一连串的挫折使葡人认识到,继续沿用在马六甲和前期对中国的那一套做法,必然会断送葡萄牙在东亚开拓事业的前景。同时,葡中贸易的巨额利润以及中国沿海的不可或缺性,使他们必不会放弃重新来华贸易的努力。于是,受到朱纨的严厉教训后,葡萄牙人已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有所感悟,学会了自甘卑下、阴柔处事的生存之道,以求与明王朝朝贡体制和平共处。在明朝政府这一方,也开始了政策调整,于隆庆元年(1567)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承认私人出海贸易的权利,而“广东地方政府的实权人物们,既考虑到海上贸易乃是广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所在,又从朱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于是,当葡人再次来到广东沿海上川和浪白各岛进行贸易时,他们不是以武力加以驱逐,而是给予了默许”(98)。1553年,葡萄牙日本航线船队的长官苏萨(Leonel de Sousa)与广东海道副使汪柏接洽商谈贸易事宜,翌年终于达成口头协议(99),允许葡萄牙人在浪白澳贸易,给予葡人贸易以实际的合法地位,葡萄牙人终于在中国沿海站稳了脚跟。 不久,葡萄牙人利用这一契机,得寸进尺,于1557年入据澳门,“随着澳门在1550年代的建立,远东贸易结构呈现了新的轮廓。葡萄牙人现在广东市场,在东南亚、广州和日本之间扮演了主要的货运者角色”(100)。以澳门为中心,早期的东亚海上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尽管这一贸易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它位于明帝国的边陲,对帝国的心脏地区影响甚微,并被迫接受明王朝制定的某些贸易游戏规则,处于明王朝的某种程度的监控之下。然而正是上述的特点,使它不再对明王朝朝贡贸易体制构成直接的威胁,才得到明王朝的容忍,从而在东亚形成两种贸易体系共存的局面。可以说,澳门的出现是东亚国际化进程中,新旧两种制度、两种命运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朱纨事件的发生,似乎是上帝和葡萄牙人开的一个玩笑。一方面,葡人和中日私商在闽浙沿海进行贸易辛苦积累的成果,如双屿、浯屿,皆毁于一旦;另一方面,葡人被迫回到了广东,终于占据澳门,建立起新的贸易网络,东亚海上贸易体系终于形成。朱纨事件对朱纨本人来说是悲剧性的,但对于葡萄牙人来说,却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契机,这就是历史布下的“怪圈”。 总而言之,朱纨时代的东亚海域,早已超越了地域性,进入了国际化的视野;而当时在广阔地区的各种势力的活动,也已在不知不觉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了全球国际化的进程。 注释: ①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市籴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67-168页;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卷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77页。 ② 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页。 ③ 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原二》,《玄览堂丛书续集》本,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第7页。 ④ 郭造卿:《防闽山寇议》,载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六,《四部丛刊》三编本。 ⑤ 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卷二七○《洋市》,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第5127页。 ⑥ 张时徹:《招宝山重建宁波府知府凤峰沈公祠碑》,《明经世文编》卷二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42页。 ⑦ 范表:《海寇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618页。 ⑧ 万表:《海寇议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31册,第36页。 ⑨ 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原二》,《玄览堂丛书续集》本,第7页。 ⑩ 朱纨:《甓余杂集》卷四,《双屿填港工完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8册,第93页。 (11) 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5页。 (12)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350页。 (13) 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第3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