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13)

(20) 钱穆:《释侠》。最近的相关重要论文有章培恒:《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亦持此说,见《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
    (21) 《释侠》,第369-370页。《国史大纲》亦称:“任侠之所舍匿,则曰‘宾客’……任侠既以意气肝胆匿亡命,则亡命者亦出肝胆意气感激相报,乃至作奸剽攻、铸钱掘冢之类,无所不为。”于是“后人乃渐以此等为‘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7页。
    (22) 《韩非子·六反》“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钱氏据清卢文弨“誉疑是侠”之说,谓“任誉之士”即“任侠之士”。按此处“活贼匿奸”的“任誉之士”,诚为典型的任侠之士,不过卢文弨“疑”誉为侠,乃以意度之,未提出依据。“任誉”又见《商君书》之《说民》、《赏刑》篇,《管子·立政九败解》,意谓保护、赞誉他人,其含义与《六反》中“任誉”略同。《六反》篇中“任誉之士”,太田方解《韩非子翼毳》作“任侠名誉之士”(转引自增渊龙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汉译本,第533-534页)。最重要的是《六反》篇中“活贼匿奸”句,钱氏以被活之“贼”、被匿之“奸”为“当死之民”,亦即“任侠之士”,据以指出韩非子将“见藏匿者称侠”。实际上细绎上引《六反》篇原文,“当死之民”指“活贼匿奸”者,一如上句“暴傲之民”指“行剑攻杀”者,似不应有疑。又钱文称:“史公亦曰‘孟尝君之于薛,收纳任侠奸人六万家’。此六万家,当不专指养人匿人,亦必多见养见匿之家也。”按钱氏认为“史公文称收纳任侠奸人六万家,盖任侠为其首,奸人为之属”,极是,唯以之作为将任侠、奸人同视为“侠”之例证,则与原文不符。
    (23) 元何犿注《韩非子》所引旧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2377-2383页。
    (25) 汪涌豪、陈广宏:《侠的人格与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0页。
    (26) 《汉书》卷七十六《王尊传》,第3234页。
    (27) 《汉书·游侠传》序:“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而《史记·游侠列传序》虽高度评价郭解,亦称其“不轨于正义”。此点请参考东晋次:《汉代任侠论札记》,《三重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纪要》第51卷(之一),2000年;第52卷(之二),2001年。
    (28) 章培恒:《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认为“先秦时期未必已有‘布衣之侠’”。
    (29) 《苏轼文集》卷五《论养士》,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9-141页。此文旧本或题作“六国论”,或作“战国任侠”,或作“游士失职之祸”,后两题似更切合其内容。
    (3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武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8页。
    (31) 《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卷八《高祖本纪》,参增渊龙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汉译本,第537-540页。
    (32)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又同书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张、陈二人均亡命外游,以贤著称,“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可知秦灭六国后“杀豪俊”绝非虚言。众所周知,秦对待地方豪俊的另一个办法是迁徙。
    (3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游士律”:“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0页。余英时将游士、游侠视为古代帝国政治系统中“自由流动的资源”,并从帝国统治者对这种资源的调节、控制来看待秦《游士律》的意义。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55页。
    (3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汉初布衣将之局”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6-37页。
    (35) 《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序》,第3698页。《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序》。
    (36)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2385页。
    (37) 《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列》,《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