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47)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6年,第218-229、226页。 ②(34)(42)(45)《三国志》卷三《明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92、94、92、94页。 ③《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445页。 ④(46)《晋书》卷一《高祖宣帝纪》,中华书局,2003年,第5、6页。 ⑤《三国志》卷三一《刘璋传》:“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可知当时孟达没有与法正一同回蜀。而《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亦可知孟达没有还蜀,跟随了刘备。 ⑥(16)(43)《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991、992、994页。 ⑦《后汉书》卷一一三《郡国志五》注引《袁山松书》曰:“建安二十年复置汉宁郡,汉中之安阳、西城郡,分锡、上庸为上庸郡,置都尉。”中华书局,2006年,第3515页。 ⑧《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十:“右三郡,汉中所分也。在汉中之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蜀时为魏,属荆州。”其注曰:此“蜀、汉”谓蜀人与汉中人。三郡在其极东,深达荆州,故特称东三郡。 ⑨《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十:“山水艰阻,有黄金、子午,马聪建鼓之阻。” ⑩本文认为,蒯祺有可能为荆州大姓之后。刘表时期有南郡大姓蒯越,《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传》注《傅子》曰:“越字异度,魏太祖平荆州,与荀彧书曰:‘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耳。’” (11)《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可知申耽自有部曲。 (12)《三国志》卷三二《先主传》:“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13)《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注引《魏略》曰:“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 (14)《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洵口”。 (15)《晋书》卷一《高祖宣帝纪》:“蜀相诸葛亮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又《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于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可知申仪与孟达的关系。 (17)(18)《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魏略》,中华书局,2006年,第92页。 (19)(20)《太平御览》卷四三《地部八·商洛襄邓淮蔡诸山》“白马塞山”条引《荆州记》,中华书局,2011年,205页。 (21)《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三辅决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92页。 (22)《晋书》卷四七《傅玄传》,中华书局,2003年,第1317页。 (23)柳春新《“魏文慕通达”试释》,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十六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24)(36)《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999页。 (25)《三国志》卷四一《费诗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1016页。 (26)(27)(28)(29)(30)《太平御览》卷六九二,中华书局,2011年,3090、1651、3066、3645、1353页-1354页。 (31)《华阳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32)《晋书》,中华书局,2003年,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