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为人们了解那21年的河北尽绵薄之力

河北历史悠久,前称“直隶”。然而,冠“河北”称省的河北,其“资历”到今年却不过81岁。由“直隶”改称河北,始于1928年6月20日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45次会议;将河北省政府的成立之日做为河北称省的标志,是1928年7月4日。家有“家谱”,省有“省志”。在河北前称直隶的几百年间,反映其历史沿革的“志”有多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畿辅通志》、《大中华直隶省地理志》等。从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这38年,前17年,“直隶”没编过志,后21年,“河北”这段历史虽被编入于2000年出版的《河北省志·政府志》里,但由于资料奇缺等原因,显得过于疏略而难为借之。改革开放以来,在河北省人民政府两度组织下,省、市、县均编写了自己的新志,但这些志基本上从新中国成立写起,对1949年前的河北鲜少提及。1928-1949年的河北是怎样的?正是出于补上这块“空白”,让河北人民了解过去的省情,以对当今经济社会建设有所裨益之目的,我局在尊敬的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付志方同志的支持下,对散存于全国各地的河北档案进行了大量征集,结合已有馆藏档案,历时三载,编写了这本大事记。回望直隶改河北的烟云,感慨多多,借付梓之际,对这21年的有关背景及事件做一说明、补充与梳理,并顺便谈谈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也许是应该的。
    一、关于由直隶改河北
    
自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朝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算起,“直隶” 之称在明清两代没有变过,中华民国建立也没有变,为什么到1928年改称了河北?按说这不是编大事记回答的问题,但溯“河北” 二字源头,又不能不认真说起。本大事记本着尊重历史,以档为据,突出主线,兼顾全面的原则,辅以馆藏资料为参,以时间先后为序,选编了时民国河北省政府的重要施政行为、中共政权及武装力量在河北的重要活动、日伪政权在河北的重大罪证、河北民间的重大社会事件等,共计2039件。难说所写之事均“大”,但对河北来讲,由“直隶”改为“河北”,当是第一件大事。
    按明、清制,直隶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等处”指哪里?系指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即是说,总督直隶的长官,权可及周边省份。清末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朝廷重臣,都曾任总督于直隶;晚清,设北洋通商大臣一职,也由直隶总督兼任。这样,省以督重,督以省重,直隶的行政机构和职能,明显有别于其他省份。清时,一般省的机构设省、府(州、厅)、县三级,而直隶省则是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其中“道”,大体与其它的“省”同级,即使直隶省的“顺天府”,其行政长官通常也由中央六部尚书等职兼任。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后,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及随后的“北洋政府”,仍将直隶做为控制全国的“大本营”,坐直隶而争全国,自然不会改直隶。“北伐革命”的胜利,绝非国民党一党之力,更非蒋中正先生一人之功,在此大背景下,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对于割掉“封建帝制”这一尾巴,打破旧的分裂势力盘踞于直隶的局面,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1928年7月4日,河北省政府成立于天津,不日张学良悬挂“青天白日旗”于沈阳,这不应是巧合之事。因此,在“直隶”改“河北”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是:直隶改称河北,绝非将直隶简单的进行“翻版”,变了一下省的称谓,而是折射了“河北”在中华民国成立前后的复杂定位,从而也一统了整个国家在行省设置上的格局。至此,直隶“一分为三”(河北、热河、察哈尔),相继京、津也与冀脱离,(又可称“一分为五”),河北的版图比直隶缩小了三分之二多,也再无高居于其它行省之上的特别权力。但河北在中华版图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它六百多年来形成的全国政治、军事中心腹地地位,却是不能因省名的变更而不再延续的。1937年7月7日,日军攻占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如同捅了中华民族的心窝子,被国人不分党派视定为“抗战日”。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从反击日军攻占卢沟桥算起,这颇值得回味。如今称河北时,仍有人叫它“京畿大省”,这该不完全是对河北的讽刺。
    二、关于中共政权及武装力量与河北
    
编梳1928-1949年河北大事,强烈感觉到: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政权、中国共产党政权、日伪政权这三种力量在河北的“角力”。翻天覆地,尘烟滚滚。其中,最抢眼的当数中国共产党及在河北的政权组织和武装力量。称其抢眼,绝非世俗的观点,它“笑到了最后”,而是,它始终与河北人民在一起。
    (一)说中共始终与河北人民在一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 就极为看重时称直隶的河北。1922年,它在唐山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名叫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1927年,它鉴于“顺天府”是直中之直这个实际(欢迎讨论),在北京建立了中共顺直省委;直隶改河北后,中共中央于1930年遂将中共顺直省委改建为中共河北省委。“七七事变” 爆发,抗战成为衡量一个政权、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乃至每一团体是否爱国爱民的分水岭、试金石。在1937年8月,执政的河北省政府丢下河北、望风而逃的同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迅即挺进敌后,与河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同日军展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殊死搏斗,直至它在全国执政,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1937年9月,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和刚刚就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彭德怀到保定,与国民党将领程潜,商洽八路军进河北布防作战问题;几日后,即1937年9月23日,中共领导人、八路军总指挥朱德,达五台县八路军总部,部署了以河北为前线的华北抗战大格局。档案和史料均显示,八路军115师挺进河北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初;聂荣臻司令员将晋察冀军区机关迁至阜平是1937年11月18日;刘伯承率八路军129师挺进涉县为1937年11月中旬;贺龙率八路军120师深入至河北中部为1938年12月22日,并于1939年4月23日歼日军一部于河间齐会。在抗战最为艰难的1942年7月,彭德怀写了《关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具体问题》,他根据毛泽东的军事判断,对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做了针对性部署,极大地坚定了抗日军民的信心。所以,本大事记记中共政权及武装力量在河北活动的大事最多,共有995件,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冀中”的出现,是中共与河北人民一道抗日而形成的显著历史性象征。“确保占领华北”,进而加快灭亡整个中国,是日军未曾动摇过的侵华方针。河北作为华北的胸膛,首当其冲,历经十载(从1935年日军进驻河北算起),抗战不屈,终使日军不能达到“确保”目的,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说中共始终与河北人民在一起,“冀中” 是一个最为明显的历史标志。在河北前称直隶时,不可能有“冀中”这一称谓。“冀中”,产生于抗战,闻名于世界,流传至今天,一是因为“冀中”做为敌后抗战的腹中之腹,战争极为悲壮与惨烈;二是中共干脆于1938年1月建立了冀中省委,并于同年5月,根据抗战形势的瞬息万变,以“冀中”冠名,成立了从一到四四个特委、专署与军分区;到1940年7月,中共统一序号,又以“冀中”冠名,成立了从一到十一十一个地委与专署。从保存于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的大量档案来看,“冀中” 这一称谓,与中共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等语,几乎是同时流传开来的。从这里,最容易看出中共政权与武装力量,和河北人民相依相存、互为命运,筑起了一道日军打不烂、摧不垮的铜墙铁壁。这些当年属于中共秘密,如今已成为它爱国爱民的铁据。《‘五一’变质前后的冀中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河北省国家档案馆冀档全宗3-1-42-1号),全文五万多字,没有抬头,也没有上级批转的意思,显然是作者张达(河北定州人,时任中共冀中区第七地委副书记)于日军投降前夕的1945年2月写成在战隙。文中说,“环境是这样残酷,局面是这样危机,依靠什么坚持?首先,基本的问题,是依靠基本群众‘翻了身’,如果今天迫其又‘翻下身去’是极端困难的,他们只要有一分可能,也要斗争到底,顽强不屈地誓死拥护我党我军。” 如果把张达时称的“基本群众”,理解为贫苦农民,那么, 当时的地主等与中共政权及武装力量又是什么关系呢?档文写道:“二是依靠民族矛盾之不可调解,促使统一战线更加广泛与巩固。封建地主投降派们虽然在开始变质时,曾一度企图依靠敌人,但事与愿违,所得到是无穷的苛诈勒索,负担极重,穷困破产,远不及在抗日政权统治下为好,加之敌人不分贫富的烧杀抢掠奸淫,更加不能忍受,他们的幻想很快即被事实打破, 又重新痛恨敌人怀念我们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河北抗战的史实,是对毛泽东说于那时的这句名言的最好诠释。
    (三)中共政权制定的供养政策凝重地记载下了它是如何艰苦奋斗的。打仗就要有牺牲,无论战争多么残酷,人总要吃饭穿衣。中共政权和它的武装力量,在敌寇的“三光政策”下,是如何生存、生活和战斗?张达在同卷中曾说:“在敌人清剿紧张的时候,夜晚时常在洞内(地道)睡觉,在环境特别残酷的地区,甚至在白天也在洞内办公,洞内空气潮湿,干部、游击队员长疥疮(很多),生虱子(多如邱,聚如蛋)。”这里,需再披露两件真实的档案,以作“冀中”之外的抗战之补,再现当年中共政权及军队的艰苦奋斗。冀档全宗576-1-134-3号卷,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对休养员一切供给制度”,制度规定:“菜金:轻伤病员每天一角五分,重伤病员每人每天二毛五分,特别重伤病员不能饮食者每人每天五毛至一元;豆子每人每月五斤以改善生活之用,没有豆子(一斤豆子合一斤小米)售卖以便改善生活;负伤费:重伤两元轻伤三元;粮秣制度:轻伤病员每人每月吃小麦十天,重伤病员每人每月吃小麦十五天;烧柴:轻伤病员每天每人三斤烧柴,另外轻重伤病员每人每月二十斤作为烧开水洗□洗衣服之用”。粉碎了日军“五一大扫荡”后,河北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变,冀档全宗576-1-43-21号,完整地保存了由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武胜以命令形式对太行区民政系统人员的供给作的规定,令称:“食粮菜金:武委会地雷工厂铁工钳工每人每日三十四两(菜金米在内);津贴:边府委员每人每月小米五斤;专员级干部,每人每月小米四斤,此须包括高等法院之庭长,边府直属局之政府局长,监委、专员、边府之秘书主任,中学校长;县长级干部,每人每月小米三斤半,此级包括边府科长秘书,直属局秘书主任及科长,专属秘书主任,秘书科长,分局长,公安交通督察长,分行主任,监委;区长级干部,每人每月三斤小米,此级包括区长县政府秘书及科长,各专管局县局长,分局处之股长及公安交通分局督察员;区助理级干部,每人每月小米二斤,此级包括区干部助理员,县府科员,县局股长,股员,警卫队长;警卫班长级干部,每人每月小米一斤半,此级包括警卫班长,侦察员,电话员,警卫员;交通员一级人员,每人每月小米一斤,此级包括饮食员,饲养员,公安队员,运输员,公费中学生及一切杂物人员;医生每人每月小米六斤-八斤,医助每人每月三斤-五斤,看护每人每月一斤-二斤;各救会干部会到区□每人每月均补助小米二斤,各救会之杂物人员每月小米一斤。”莫嫌这段文字冗长,实不忍删,因在笔者的眼里,如此严苛的“照顾”,实乃历代未在全国执政之政权所能为之事。
    (四)“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更使河北与中共的联系成为历史的定语。1945-1949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河北依然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先是,1946年1月,“刘邓大军” 跃出河北的涉县,揭开了千里挺进大别山、中共战略大反攻的序幕;继而,1947年7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在河北的阜平、平山等地,完成了推翻封建基础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紧接着,1948年3月,毛泽东亲率中央机关辗转来到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随“平津战役”在河北境内胜利结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毛泽东离开河北到北京,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这个历史形成的结局看1928 -1949的河北,我们把它划为三个阶段:1928-1937年: 军阀混战的河北;1937-1945年: 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河北;1945-1949年:随着中共的强大和执政与全国人民一道站立起来的河北。
    三、关于民国河北省政府治河北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而凸显时而交织是河北这21年历史的一条主线。那么,对这些年河北省政府的施政行为该做如何评价与梳理?笔者的管见有四,写于下,以引玉。
    (一)应肯定,河北省政府成立后办了大量的事,但它只能是一个“维持会”。凭档案说话,河北省政府成立初期,其施政行为颇多,囊括了建章立制、整顿秩序、规范程规、任命官员、恢复经济、发展教育、肃治民风等等方面,故此,本大事记对成立的过程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叙,对其对各机关的组织整顿、权责划分、明确办事条理等,择选了多件,特别是对它颁布的《河北省政府施政大纲》、《河北省县长任用条例》、《河北省县长推举章程》等一系列带有法律、法规性质的事,拣其要者,一一写进书里。本大事记共选河北省政府的施政行为690件,均出自《河北省政府公报》等档案,应说作了比较客观的处理。河北省政府,它虽为治理河北作过种种努力,但其作为政府的性质和面临的两个乱势,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维持”和溃败的结局。第一个乱,是国民党及其所属各军在河北的内乱;再一个乱,是沦陷后河北彻底乱了秩序。1928年,随直隶改河北,北洋军阀的军队也被国民政府收编,但新老军阀在河北的争斗依然持续。档案和资料均载,为战事,蒋介石在这一阶段来过河北数次;桂系大军阀白崇禧占唐山等地,至中原大战爆发才留下两个军从塘沽仓促离去;北洋政府最后一个大霸主张作霖的军队,前脚离开保定、高碑店等地,晋系大军阀阎锡山的队伍就开进了河北各地,并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差一点就当上了河北省政府主席。至于孙殿英部以演习为名炸盗清东陵、石友三等大大小小军阀在河北名目繁多的攻伐,更举不胜举,就连“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 的中原大战,主战场虽在河南等地,其实,谋划与发端亦在河北。兵燹连连,内乱不息,时任省政府主席的商震,给南京政府的电报说的淋漓尽致:“河北省政府成立以来,军事尚未结束,于是各方军队纷纷而来,境内驻军达100余师,给养即成困难,纪律松懈、骄奢恣肆、气压民众,以致民怨沸腾,……以河北、以党国大局着想,不撤出军队,政治无着手之地,不拯救民生,革命终无贯彻之日。”据冀馆资报1928.9-10《大公报》载,1931年,仅组织“讨伐”石友三部,到河北参战的军队多达数十万,波及90县余,“大兵所到之村,家家住满,要车,要畜,抓派民夫。正值农忙时节,既无壮丁,又无牲畜,纵有土地,亦不能耕种,残留之老幼妇女除饿死以外,别无出路。”这大体上就是1928-1937年的河北。
     (责任编辑:admin)